余华自称要为“政治”写作: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
“浮华的中国,沉稳的作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余华的主要作品开始以不同的版本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性的奖项也接踵而来,他开始周游世界,去欧洲签名售书、美国的大学做讲演、去韩国作访问,参加不同国家的文学节。
自《兄弟》出版以后,余华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他的不少时间是在世界各地奔波。以2009年为例,是年3月,《兄弟》的英文版在美国问世,4月,该书在英国上市。在此期间,余华的身影出现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作演讲。8月,他与铁凝去圣彼得堡参加了莫斯科书展,9月与莫言到瑞士参加日内瓦读书节,随后又去了瑞典和芬兰。
区别于一些南方作家身上的温润特征,余华的个性中有一些北方气概,“他父亲是山东人,所以性格里有一些山东味道,好动,喜欢满世界跑,他是需要在不断奔跑中提炼思想的人。”王侃说。
2011年,余华的行程同样繁忙。1月,他参加开罗书展,2月,参加台北书展,3月是巴黎的法国图书沙龙,6月则到了美国。这年4月,余华与韩美林、刘恒等人一起被聘请为杭州市文联的名誉主席。
“中国一线作家,在被国内市场认可后,开始追求国际地位。他们的作品可以相对不在乎国内读者的反馈,更照顾国际读者,这个策略可以理解。”夏烈说。
除了在世界各地演讲之外,余华为人注目的是开始在网络中对时事发表看法。2011年1月,余华在海外出版了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这十个词汇包括山寨、草根、忽悠、差距、革命等,直指当下。
除了在世界各地奔波之外,近些年来,余华开始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文章通常以他自己的经历开篇,以一个流行的段子结尾,文章内容则涉及海关征税、审查制度等各种话题。在其中的一篇访谈中,《纽约时报》称其为“浮躁中国的沉稳作家”。
在一些人看来,余华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公共知识分子化。“国际化、公共化是一线作家的特征,在公共化过程中,可以参与对时代前沿话题的讨论,这能够呈现作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夏烈说。
不过,近年来“公知”在国内发生了语义变化,逐渐蜕变为一个褒贬不一的词,对公共知识分子产生了污名化。“我觉得余华是公共化,而非知识分子化,余华特别不喜欢自己是知识分子,他不喜欢知识分子这样的标签贴在他身上。”王侃说。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