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自称要为“政治”写作: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
本报记者 刘科 发自杭州
53岁的作家余华在这个6月注定要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个6月,余华的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全书13万字,以一个死者的视角,讲述了其死后七日的见闻,欲借此表现当下现实的残酷与荒诞。
《第七天》在首日内即达到70万册的预订量。然而,与《兄弟》类似的是,伴随着庞大的销量数字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和批评。
2006年《兄弟》下册出版后,余华曾自称遭受的批评是前所未有的,是“最猛烈的嘲讽”。如果说当年《兄弟》得到的评价是褒贬不一,那么《第七天》则遭遇了更大的批评。
盛名之下,期望值自然极高,因此带来的失望之声也为之放大。“这种文笔,这种叙事方式,我宁可相信作者是韩寒。读到后半部才从小细节上找回点余华的感觉。”有余华多年的读者在看完小说后这样吐槽。2006年对《兄弟》的攻击似乎使余华变得坚强。这一次,除了在微博上与网友分享NBA的观后感,他选择的是沉默。
这八年,与体制若即若离
2005年,余华45岁,他出版了日后狂销百万余册的《兄弟》。更为重要的是,余华在这一年结束了自己长达20多年的自由作家生活—他加入杭州市文联成为一位专业作家,得到了一个可以领工资的地方。
具体负责引进余华工作事宜的是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主任王连生,王1988年考入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和余华是同学。
对余华而言,回杭州之前,哪怕成名已久,作为一个从事纯文学创作的自由作家,安全感仍然偏弱。文学评论家夏烈向时代周报透露,余华提出的要求是不在文联担任任何职务,他也获得了杭州市政府在西溪湿地提供的一套能居住50年的别墅。由此,余华可以在北京和杭州两地居住。
“余华从来没有高调地承认,也没有伸手要东西,这有他的天性,他不想纠缠于体制内的繁文缛节。他的这种选择性放弃是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做准备。”夏烈分析。
之后的2007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余华研究中心”,属院级研究中心,余华任学校特聘教授。2010年10月,该研究中心被列为浙师大校级研究中心。
这是余华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可的一个信号。此前,国内以当代作家名义为研究机构的并不多,公开材料显示,此前仅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蒙文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的冯骥才文学研究所以及贾平凹在西北大学的文学研究所。
“外界有很多误传,说余华给自己搞了个研究中心,这是有意抹黑余华,他是浙师大的特聘教授,而不是余华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按余华的性格,他不会出来解释这些。”浙师大余华研究中心的前主任王侃告诉时代周报,王现在担任着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的职务。
在被聘为特聘教授后,余华曾表示,自由散漫了20多年,一旦受聘教授突然觉得责任重大。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余华每学期都会去金华,给本科生、研究生做讲座,与一些青年做研究上的交流。此后,浙师大的一位博士担任了余华的助手,帮其翻译一些跟国外交流的英文信。
一直以来,余华与体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浙江文化界一位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2008年,浙江省作协换届时,余华曾有机会被提名为省作协主席,不过他自己表达了拒绝。
“以余华的名望,如果想加官晋爵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他爱好自由的天性,保证了他的独立性。余华可能没有莫言身上从农民开始起家写作的心态,他有市井社会的一面,他更多的冲动来自于江湖,江湖是自由和侠义的一面,决定了一个作家选择的道路。”前述浙江文化界人士称。
201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国内老中青三代100位有影响力的文艺家抄写了这个讲话,余华没有出现在抄写名单中。“这事特别能看出余华的独立性。事实上,作协给他打过若干次电话,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对这一点是警惕的姿态。”前述浙江文化界人士特别补充了此事。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