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国博零距离:揭开百年老馆神秘面纱

2011年06月29日 09:4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记者:对,那么还多了一些好像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专题展览,比如说过去没有专门的青铜馆,没有专门的佛造像馆,没有专门的陶瓷馆,现在这都有了专门的馆。

嘉宾:都有了专门馆,就是把我们馆藏的特色能够完整的呈现出来,那么这里面就是展览结构的这种丰富性,既有基本陈列,有长期陈列,同时又有特展,又有临时性的展览,在这样一种交替过程当中,那么古今中外、传统的、现代的、历史的、艺术的、还有时尚的等等,这种各种形态的艺术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展览空间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一种结构。

采访:

嘉宾:这是我们的中央大厅,这个大厅是2000平米,高15米,那么这个大厅是我们一个长期陈列,主要陈列1951年开始,就是本馆组织的四次大规模创作的一些作品。

记者:都是大规模的主题创作是吧

嘉宾:包括《开国大典》,像《刘少奇在安源》,《毛主席在12月会议上》,《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出现在教科书里面的一些经典作品。

记者:就是新中国美术的一些代表性性作品基本上都在这个地方了

记者:还有一部分雕塑。

嘉宾:包括一部分雕塑,对,那么现在正在布展之中,那么这个实际上是反映我们这个馆在历史定位方面发生转变之后,以历史与艺术并重,这个是最能体现出来,因为我们从新中国以来就不断注意美术和历史的关系。

嘉宾:那么当时我们请了大批的重要画家,为馆里面当时的一些长期陈列做一些跟展览有关的一些创作,反映共产党的历史,所以这个将近60年来我们积累了一大批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解说:在即将对公众开放的油画展当中,有一副引人注目的画作。这就是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的《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画作完成后得到毛泽东、徐悲鸿、梁思成等人的极高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董希文在1955年和1971年分别对画作进行修改,把画中的高岗和刘少奇分别去掉。给这幅画作刻上了特殊的时代烙印。

采访:

嘉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它为公众所熟知,是因为它和一个政治事件,跟不断的政治运动。

记者:里头人物不断的增减。

嘉宾:不断的增减,有增有减,高岗出了问题了,那么先把高岗去掉,然后文革中又批判刘少奇,又把刘少奇去掉了,所以到了1972年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董希文已经是身患重症,已经不能自己亲自去修改了,所以当时就请了现在的中央美院的教授靳尚谊先生,去和赵域两个人,1972年去临摹了一张,所以这次也是史无前例的把两个版本的《开国大典》同时在一个展览中呈现出来,当然《开国大典》可以说是在新中国历史上为公众最为熟知的作品,所以它的经典性就在于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不断的政治运动中的变化,那么粉碎四人帮以后,那么要还历史的本来面貌,所以就在复制品上面恢复了刘少奇和高岗,使开国大典的盛况得以保存了它的原貌,并不因为某一个人物他的问题,使得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出现了问题。

记者:再看看那一张。

嘉宾:这个复制品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当时它的底子没有做好,所以现在表面龟裂,这个问题很严重。

记者:都起皱了。

嘉宾:对,所以当时的底子没有做好。

记者:这个画面中间就多了两个人物。

嘉宾:多了两个人物、

记者:那边是穿蓝制服的高岗,戴眼镜的。然后这个也是穿蓝制服的是刘少奇。

嘉宾:这个第一排都是国家副主席。

串场4: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持续而强劲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散发巨大的文化能量时。国家才会真正成熟,而博物馆就是一个可以倾听历史呼吸的地方。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触摸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记忆,也珍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并向世界启示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国博 博物馆 面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