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嘉宾:这个剧场是我们的整个博物馆发展理念中,要解决我们多功能,满足公众需求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除了展览之外,因为还有很多一些非遗的一些造型,演艺的节目,它有一种综合性。
记者:综合性?
嘉宾:除了展览造型之外,还有演艺,那么怎么来解决,那么就一定要解决有一个剧场,我们只有有了这样的场地,我们才能完整的呈现一个大文化的一个概念,就除了展览之外和我们展览的主题启蒙,那么启蒙它有多方面的文学音乐戏剧舞蹈,这样一个完整展现一个理念,所以我们就特别设计了,那么这样一个剧场,
记者:把这个功能延展了?
嘉宾:延展了,对,那么我们这个剧场整个的设计,应该说条件还是应该算是比较可以,尤其座位我们强调一种舒适感,那么我们座位是这个前后距离是1.04米,坐着相对就比较舒服一点。
记者:大高个的人们也能够伸开手脚。
解说4:
改扩建完成后的国博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原来面积的3倍,拥有49个展厅。而且为了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放,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39万余件文物划拨给国家博物馆。使国博的藏品数量增至约105万件。
采访:
采访:国博走①
记者:这个就是国博的震馆之宝
嘉宾:震馆之宝“后母戊鼎”。
记者:现在就是正式的就是改过来,不叫“司母戊”了。叫“后母戊”了
嘉宾:我们新馆开馆之后,所有对外宣传的都叫“后母戊鼎”,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专家提出来要改,但是因为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约定俗成,所以根据这个约定俗成就一直没有去改这个名称,但这一次我们是下决心。
记者:下决心改过来了?
嘉宾:强调这个科学性,因为尊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所以还是把它改过来,这个当时是已经上了飞机了,准备运到台湾,结果后来因为它这个门,过去飞机小,门小,加上包装,抬不上去就又下来了。
记者:还是放到南京了。
嘉宾:还是放到南京了,所以这是1959年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我们
解说5:和“后母戊鼎”即将一同展出的还有闻名于世的“大盂鼎”。“大盂鼎”出土于晚清末年几经流转,躲过了侵华日军的劫掠。于1959年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身上清晰的铭文和斑驳的铜锈,默默诉说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记者:大盂鼎
嘉宾:大盂鼎,291个字,是目前发现的这个青铜鼎里面铭文字数最多的。
嘉宾:而且它这个在书法史上“大盂鼎”的铭文也占有重大地位。
嘉宾:它这件东西也是比较特别,历尽艰辛,现在补得几乎看不出来,当时也碎了好多片。这是由上海博物馆调过来的。所以这个“大盂鼎”它这个尺度比例敦厚的这种感觉,这在青铜器上也算一个具有典范的意义。
记者:所以你看这是一件西周时候的典型器,那个是商的典型器?
嘉宾:对。
记者:所以商的东西有一种狰狞之美,西周是文质彬彬。
嘉宾:相对于后母戊鼎,它就感觉很文雅一点了,但是还不失这种礼器的这种庄重和威严。
解说5:即将和青铜器一同展出的还有各种造型的佛造像,充分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殊的魅力和神秘感。
采访:国博馆长采访①
记者:我们来过过去老国博的人都知道,老国博基本上就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五千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说到1840年,然后就是1840年以后一直到现在,这个所谓我们的,过去叫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这么一个历史的衔接,基本上是五千年通史的一个展览。那么这一次进来,刚才您带着我转了一圈以后呢,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还是有,但是里头的内容其实已经有很大变化。
嘉宾:内容、结构是发生了变化,因为过去我们是以阶级斗争为历史的这种主线,更多的反映农民起义,反映革命,包括革命博物馆的那部分内容主要是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革命发展的一个历史,当然现在我们的《复兴之路》仍然是这个主线,但是我们的展览形态上发生了变化。
嘉宾:这也就是说给大家一种新的感觉,就是我们展览形态发生了变化,就是除了内容之外,我们更多的关注展览的艺术性。
嘉宾:包括我们展示空间的设计,包括我们展览的这种展柜、灯光,以及展览陈设艺术方面的特点,我想是我们第三个方面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