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欧立德:传统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帝国


来源:共识网

人参与 评论

“帝国”这个首先出现在西方论述中的概念,后来却蔓延到中国。相信中国从始至终是个延绵从无间断的“帝国”是被误导的,然而这想法到今天仍刚劲有力。

不过,这仍然对中国历史没有产生任何波澜。如上所述,在近代之前,我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任何词语同时带有“皇帝——国家”(emperor-country)和“帝国”(empire)的复合意义。我们也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已有“皇帝”一词,但这是有别于表达“王”或“霸”的词,而且亦从来不曾与“地”及“国”等空间概念连用。那么,中国人自己何时发现中国是“帝国”呢?什么时候把中国的皇帝有意识地看成等同于西方的“emperor”呢?

据黄兴涛教授在《文化史的视野》(二零零零年,69页)一书所言,“帝国”一词是由留学东京的学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带回中国的,原因是他们在日本早已被日本新词耳濡目染。这当然不是不可能,但目前我们还缺乏证据。另外,据刘禾教授《语际书写》(英文版一九九五年,附录A,269页)指出,“empire”的现代汉语“帝国”是由严复译介而来。意大利学者马西尼(FedericoMasini)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英文版,一九九三年,168-169页)有同样的说法,指严复在一九零二年翻译亚当·斯密(AdamSmith)《原富》时,首次译入“帝国”一词。刘禾及马西尼两位教授都指明,自己无法判定这词是否借自日语而来。不过,更重要的似乎是,应该对严复相关译词的选择及他的引文做更详尽的分析。事实上,亚当·斯密说到“帝国”时,紧接着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东征西讨的霸业以及他统领的常备军。严译为:

用此〔额兵〕而定希腊,亦用此而兼波斯。夫希腊合众之民兵,于时称最精,而斐立百战终克之。若波斯民兵,则息土之民,偷弱选耍,其克之也者,发蒙拉朽而已,岂有难哉。此为欧洲兵制置用额兵之始,亦即为一国并兼数部号英拜尔之始,载诸史传,亦世运之变局也。

在阐释“英拜尔”一词的含意的时候,严复附加了以下的解释:

英拜尔近人译帝国,亦译一统,或译天下。亚洲之英拜尔若古印度、波斯,今日本皆是。其欧洲则古希腊、罗马、西班牙、法兰西,今俄、英、德、奥,其主皆称帝者也。

从这段可见,“empire”一词在当时仍属一个新词,同时存着多种可能对译。以音译“英拜尔”翻译“empire”有力地表明,严复对empire的理解是来自英文,而非日语。不容忽视的是,对严复而言中国并不被构想为“帝国”,亚洲帝国中只有印度、波斯以及(现代以来的)日本,而非大清国。

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便会发现在中国文献中早于十九世纪末已偶尔出现“帝国”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似乎是在一八二零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一篇由传教士马礼逊(一七八二——一八三四年)撰写的文章《全地万国纪略》中,他以非洲为例解释了世界上各国家层次结构,关系如下:

亚非利加之分,有侯国、有王国、有帝国,又有多小国未有一定的朝政者。

据现存资料来看,英语“empire”的含义这样翻译到汉语还是首次。而马礼逊的新词并不是从日本借来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及至鸦片战争后,清廷专门负责粤海防的梁廷枏,睁眼看到西力压境下,在一八五零年出版的《夷氛纪略》内提供了他对欧洲政治主权分层架构的观察:

窃思欧罗巴洲各国,即大国小邦帝国王邦,无分统属。

这可能是中国文人最早以汉语词汇“帝国”反映西方“empire”一词词义的用例。但同样重要的讯息是,清朝并不包括在内。《夷氛纪略》梓后约二十五年后,才在其他中国文人笔下看到再次使用“帝国”一词,李圭是其中一人。在宁波海关担任文案的李圭受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一百周年博览会,李圭把自己的见闻撰成《环游地球新录》,由李鸿章作序并于一八七六年出版。李圭记述的展览会,其中一章指他看到日本展馆入口处的牌匾:“梁际悬金漆额,大书‘帝国日本’四字”,而中国那边则挂着“大清国”。当时的图片印证了他的说法,而且更显示英文字样“EmpireofJapan”。可惜,李圭没有进一步评析他对这新词新语有没有突兀之感。

在其后二十五间,但凡使用“帝国”一词都仅限于指日本或欧洲各国。直到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来临,“帝国”作为一个术语(既指大清又包含西方empire意义)的用法才真正普及。这就是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在一八九五年四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日语两版本中,清政府都清楚列为“大清帝国”──这亦是第一次“帝国”一词在官方文献中指称清朝。

有趣的是,这词出现在中文版比日文版本更频繁、更突出。中文版全文一贯以“帝国”指称清廷;日文的版本则要待称呼“大清帝国全权大臣”李鸿章及李经方时才出现。我们知道,熟谙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必定知道“帝国”词义,我们更可以猜想,他实在了解到国际舞台以“大清国”及“大清帝国”指称中国的分别。从官方档案可见,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时,他再三地称清朝为“我帝国”。只是,作为战败方的清廷,难以与日本讨价还价,要求日本贯穿全文以“帝国”指称大清。

《马关条约》签订后数月,条约的内容通过传播西学媒体(如《申报》)广泛传于知识阶层间,文人士大夫及新式知识人迅速吸收以帝国称大清的做法,这些议国论政的意见首先投在一八九六年由改革派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之上。其后在一八九九年《清议报》,就有这样的呼喊:“呜呼!斯政府,斯国民,斯官吏,何以得奋兴刷振大清帝国哉!”在官方的文献中,在义和团起义后这词就更普遍。譬如,一九零三年清廷向日本发出的一封国电,感谢日本盛情招待中国到大阪博览会的代表,简短的电报一开始就自称为“大清帝国”。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十二日。大清帝国大后帝恭奉皇太后懿旨,电致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敝国前派专使贝子载振前往贵国大阪观会,深蒙天皇扰礼相待,足见中日两国邦交之亲密。皇太后及朕均皆欣悦无已。谨具电申谢。

由于这则电报后来全文印在《申报》上,全国皆清楚看到现在清廷不单以“帝国”自称,而且这样更反映出,厕身帝国之间有着平等“两国邦交”的意味。从一九零五年起,在中国官员及知识阶层,特别如张之洞、端方及章炳麟等的著作中,已非常习惯使用这词称呼清廷。特别显著的是一幅一九零五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地图,地图名称清楚标明《大清帝国全图》,而地图的广告在《申报》上亦占着当眼位置。这地图是当时最流行及印数最多的地图之一,不用说,这更进一步深化大清帝国的地理空间感。

以“帝国”指称清朝的最后定案,可以由一九零八年公布宪法草案的第一条文章中看到,其中明确列明“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直到万世:“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这种用法标志着与过去的用法“大清国”或满文的“Daicinggurun”做了决定性的分野。此后,在所有官方文献中,清朝统一地以大清帝国出现。

从上述可见,中国是为帝国的观念发生在晚清中国。这是承自一个漫长演变过程后的结果,当中包括西方“帝国”观念传入历史过程,如何以汉语表述帝国,并渐渐得以融入中国的政治话语之中。显然地,无论其西方起源及演变过程如何,而甚至清朝覆亡都没有妨碍“中国作为帝国”的观念在政治和普及想象中的继续发展。最佳的反映,莫过于袁世凯尝试于一九一四年以“中华帝国”(EmpireofChina)复辟帝制。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中国人在自称自己的国家时,与西方用上三世纪的名称是一模一样的。这个中西对称的用法,只维持了仅几个月,袁世凯复辟失败后,立即恢复了民国的称号,即是人民的国家(respublica),而非皇帝的国家。然而,讨论到中国过去历史时,帝国仿佛立即成为根深蒂固的惯用法了。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一九二三年所著《清代通史》里,就数次讨论“大清帝国”。萧一山认为,这个帝国是一六三六年创造的:

及经皇太极连年征讨以后,疆土日广,汗业益固,而文物制度,亦日见完密。于是始改号称尊,以建关东一统之大清帝国。故努尔哈赤之称汗,与皇太极之称帝,二者不同,不可混视也。(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一,147页)

他还提到大清的帝国主义,不过,他说清朝的那种帝国主义跟清末列强的那种不一样:

因民族革命只注重民族主义,争民族之独立自由而已,对满清之帝国主义已足矣,以满清仅有政治侵略,文化经济,反落我后。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不然,在政治侵略以外,尚有文化侵略、经济侵略。(同上,卷一,3-4页)

显然,对于民国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把刚刚推翻的大清王朝视为帝国似乎不成问题。从此以后,在撰写中国近代史的人的脑海中,清朝无论是光荣还是衰败,还是“大清帝国”,使用“帝国”一词去指称中国过去全部历朝时,就像指称清为帝国一样的效果,代表的是所有朝代集体的过去。

“帝国”这个首先出现在西方论述中的概念,后来却蔓延到中国。历史中的清朝变成被淘汰的大清帝国,并以此“帝国”的称号投射到无限历史长廊镜头中,直到远古。这样的信念下,公元前二二一年以来的“传统中国”指的是贯彻始终的帝国,中国统治者总是皇帝。我认为,相信中国从始至终是个延绵从无间断的“帝国”是被误导的,然而这想法到今天仍刚劲有力。虽然在一九四九年后,视传统中国为帝国的称法消失了一段长时间,及至一九八零年起却有反弹的趋势,特别是在时下“中国崛起”、“复兴中华”论里,这种说法有着复兴昔日的帝国辉煌业绩的意味。我们看到的是,毫无批判意识地使用“帝国”一词的习惯已经从一个论述系统嫁接到另一系统去,并成为新的习语。固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用法,譬如,有学者讨论到美国清史研究时,就指出中国学界被迫以“帝国”一词翻译empire,并指有必要酌量称“大清”为帝国(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又一次冲击与反应?》,《历史月刊》二零一二年四月,106页)。无论立场如何,这正是历史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我们以古鉴今的工作才能对当下产生意义,而不是通过望文生义而来。

(感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关诗珮,没有她的帮助,这篇东西根本无法写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中国 帝国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