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金庸家族六百年传奇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人参与 评论

环球人物杂志:大家很难接受金庸就这样离开众人视线退隐江湖。”  这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一段话,将世界奇观“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主人公陈家洛的眼光,详细描写了皇帝对海宁大家族的恩宠。

环球人物201126期封面

好友弟子谈金庸近况

“老人家现在只想过颐养天年的生活”

姜舜源

本刊记者李鹭芸

现在,关于金庸的新闻,在网上仍然很多。但细看却发现,尽是“金庸小说改编的网游上线”啦,“金庸原著又翻拍成影视剧”啦,“某热点人物堪比金庸笔下的谁谁”啦,而关于金庸本人的近况,却几乎找不到。他就像自己笔下的王重阳、风清扬一般,曾经叱咤江湖风头无两,如今却极难觅其踪影,成了传说一般的存在。

所以,2010年6月和12月,微博上两次传出金庸“去世”的消息,都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震惊之余疯狂转发,全然不顾消息的真假。最终当事人辟谣,金庸“被去世”成了微博传谣的经典案例。那么,金庸的近况究竟如何?

姜舜源:他的身体状况很好

作家姜舜源与金庸是多年好友,一直保持联系。他特别为本刊撰文,讲述金庸现在的生活。

这几年,我因工作关系先是有幸数次蒙金庸先生安排专访,无拘无束地长谈,后来就成为他的小朋友,连我的儿子也叨光荣列“小友”队伍。金庸先生是驰名海内外的文化名人,但我们感觉不到他有半点名人的架子。谈起来有时海阔天空,古往今来,信马由缰;有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每当他谈到自己研究的课题,或是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他就神采飞动,脸上挂着微醺一样的微笑,眼睛泛出睿智的明光,思绪如行云流水,谈吐如飞玉走珠。末了,常常轻扶一下眼镜,手从脑后掠过,眼睛注视着我们,就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金庸先生在公开场合一向是“动见观瞻”,去年以来“金迷”朋友们更关注他老人家身体健康。我这几年来有幸经常跟他老人家讨教、聚会,也不时从他的秘书吴玉芬小姐那里得到相关近况,知道他老人家这几年潜心于生平向往的学术研究,去年刚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课程及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每年又有计划地到他出任名誉教授的大学讲课及学术交流,从而尽量减少“曝光”。现在金庸先生身体状况很好,精力充沛,心情非常愉快,一如既往,每天看书学习。

不少朋友猜测金庸先生有什么养生秘方,其实没有,如果说有,那就是生活要有规律。现在金庸先生每天“黎明即起”,在跑步机上边走边看晨早新闻,锻炼身体15到20分钟,然后用早餐;上午看报、读书;中午不休息,看看电视;下午有时到写字楼办公室会客,不去的话,就留在家中书房里看书,再就是查资料、做功课。“学习最乐”,他乐此不疲。

卢敦基:老人家有自己的难处

卢敦基是金庸在浙江大学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但谈及金庸的近况,他总是讳莫如深。

环球人物杂志:能否谈谈金庸先生的现状?

卢敦基:作为他的学生,我只要知道老师身体还健康,就心安了。而且,老师从2010年初开始就基本不出香港,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怎么允许他坐飞机了。老人家有自己的难处,老师现在只想过普通老人过的、颐养天年的生活,作为学生我尊重他老人家的决定。

环球人物杂志:大家很难接受金庸就这样离开众人视线退隐江湖。

卢敦基:其实大家应该多理解老师,他所写的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都是大吵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的。这是老师早年从《明报》退休时说过的原话。能进能退,潇洒来去,是处世的最高境界。

骂当局被迫退学,写社评险遭暗杀,受邀请起草《基本法》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韩云波

本刊记者胡婷婷

金庸本是写大侠的,但如今自己也被人称为“大侠”,原因就在于,金庸一生的传奇程度,丝毫不逊于他笔下的人物。不同时期的金庸,演绎着不同的传奇。

叛逆性格让他两度退学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现海宁市袁花镇新伟村)一个文苑之家。父亲查枢卿,母亲徐禄。在香港报界,人们通常以“查先生”称呼他。“查”作为姓氏,普通话读作“楂”,但在粤语中仍念作“茶”。在文学界,大家通常以“金庸先生”称呼。

童年的金庸有一种同情弱小的柔情。他家的长工和生,一个小豆腐店主的儿子,曾因有人垂涎其未婚妻的美貌,被陷害入狱,打成了半边驼子,金庸后来根据这一原型写了《连城诀》。他说:“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我写武侠小说。”

8岁时,金庸读了此生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之后又读了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书籍,开始与武侠小说结缘。据他自述:“我年轻时最爱读的三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

1936年,12岁的金庸从袁花的龙山学堂毕业,考入嘉兴中学。初三毕业前夕,他发现不少报考初中的小师弟们缺少考试辅导材料,于是与两位同学一起搜集当时许多中学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编辑了《献给投考初中者》一书,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1939年6月,金庸初中毕业,9月考入高中部,他内心深处的叛逆开始表现出来。高二时,他在墙报上发表《阿丽丝漫游记》,生动地描绘了一条眼镜蛇威胁学生“我叫你永远不得超生”,讽刺当局派来压制学生的训育主任沈乃昌,被勒令退学。

后来,他转学到衢州中学,旧习不改,写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批评教导主任欺侮学生,居然还在《东南日报》发表了,不过这次他文字的锋芒收敛了不少,训育主任也只好以“你真是狂得可以”做结收场,没把他开除。

1943年,金庸考进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文系。然而,战事使偌大个中国早已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烽火烛天,特务横行,校园亦然。由于投诉大学里的国民党特务,金庸在大二时再一次被开除。幸好有一个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表兄蒋复璁,金庸得以谋到一份只读书不做事的馆员闲差。

抗战胜利后,金庸先求学于东吴大学法学院,后供职于《东南日报》和《大公报》。1948年他被派往《大公报》香港分社,两年后《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与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他以“姚馥兰”和“林欢”为笔名,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姚馥兰为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的谐音。

1950年11月,金庸在《大公报》发表的几篇关于法律的论文,引起国际法专家梅汝璈注意,推荐他到外交部工作。一直想当外交官的他满怀希望地北上赴职,却很快因为生活不习惯,离开外交部返回香港。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金庸 武侠 1950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