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纪录片导演徐辛:拍独立电影没必要叫苦叫穷(图)

2012年04月14日 16:43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吕美静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把纪录片拍得像剧情片一样好看是值得怀疑的

凤凰网文化:你会给被拍摄者提供物质帮助吗?

徐辛:《火把剧团》里的李保亭前阵子打电话给我,说我当年借了你400多块钱要还,我说什么400块钱不40块钱的,算了吧。有些可能是救急,我现在没有碰到过一个说“你给钱我才让你拍”,如果碰到这样的人,我就不拍了。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会说徐童的纪录片有契约关系?

徐辛:对,我认为那里肯定有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关系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只是他和被拍摄者谈好的一种条件,具体究竟是什么,只有导演自己知道。我也觉得他的纪录片是很好的,但是我不会这样做。

可能有人说徐童的片子很有意思,可能有表演成分,但是所有的纪录片都有表演的成分,包括我现在接受采访也有,我在摄像机旁边和我们坐在边上喝咖啡,讲话方式不可能一样,这没有办法控制,只是尽量的做到真实、诚实吧。但是王超导演有句话我特别同意--“把纪录片拍的像剧情片,拍的很有戏剧性、很好看,是值得怀疑的。”

凤凰网文化:《成人杂志》的摄影师说导演一个月只挣1200很不容易攒钱拍了这个电影,你为什么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

徐辛:因为我反感这种东西。拍电影首先是为自己,没人叫你去拍,是你自己的选择。当时那个摄影师和导演都在,我就说在座的导演有的可能1200还没有呢,因为那个帮忙做摄影师的是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每个月还有几千元的收入,然后他就认为这种很了不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

凤凰网文化:林鑫(纪录片导演)说“电影是一种信仰,在泣诉”,你为什么也反对呢?

徐辛:电影就是电影嘛,那如果这样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有必要这样讲吗?高行健讲过,“写作就是作家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表达”,电影一样,可能纪录片更是,很多东西都可以一个人完成。

贾樟柯的《小武》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媒体的洗脑是无形的

凤凰网文化:哪些导演或者电影对你影响比较大?

徐辛:我一开始做纪录片的时候国内有一段“DV热”,其实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可是我2000年才接触到,那时候我一个同学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我让他给我介绍一些电影,他就拿了朱传明的《北京弹匠》,我到现在印象最深,当时属于国内炙手可热的。后来又看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怀斯曼的《动物园》,王兵的《铁西区》、《和凤鸣》等等。

剧情片还有像贾樟柯的《小武》,我觉得中国电影里,《小武》可能是最好的电影。我那个时候来北京,北大门口有卖光盘的,就是VCD的刻录电影,后来才知道老朱也在那卖碟,我当时一下买了1000多块钱的。

凤凰网文化:你为什么倡导不看电视?

徐辛:我家里10多年没有闭路电视,没有电视信号,老人偶尔会看一下,但是我建议他们不要看。我觉得电视的洗脑是无形的,就是你根本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打开电视任何台,任何频道,任何一个镜头,包括广告,我都认为会对你有影响。

凤凰网文化:你不觉得你在这世界生活也会被无形地洗脑吗?

徐辛:这我没办法,我从小就一直被洗脑。

凤凰网文化:你觉得“独立”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徐辛:有一天开讨论会,栗宪庭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觉得挺好的--“每个人都是被塑造的,真正的独立是非常难的。”我有时开玩笑说“你才独立呢,你全家都独立”,因为“独立”这个词也被用坏了,所以我不往独立走,就是自由的纪录片方面,但是这个自由我认为还是有限的,当然我们尽量努力吧。

(感谢栗宪庭电影基金、现象咖啡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