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伦佑演讲:向诗歌的纯粹理想致敬

2012年05月02日 10:05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周伦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周伦佑:先谈第一个问题。翻译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者翻译的,信、达、雅这三个标志中更强调信,即准确,但是诗性可能就差一些。我喜欢对比不同的译本阅读同一位诗人,我在阅读中发现:同时是诗人和学者的译者翻译出来的诗歌能够相对的传达出更多的诗意,而学者翻译的大多就只能传达出意思了,我们读这种学者译本,能够知道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读得懂,但是诗意的主要部分则丧失了。当然,也有诗人说,诗意就是无法翻译出来的那部分,或者是翻译后漏掉的那部分。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国内的翻译家,我比较喜欢卞之琳、袁可嘉、李文俊、李野光、赵毅衡,还有巫宁坤先生翻译的迪伦·托马斯,我甚至以为比英文的原作还要好。创造性的翻译甚至可能比原作更好。

我读过的翻译诗歌,我个人认为最接近纯诗标准的,一首是德语诗人里尔克的《秋日》,一首是法国诗人瓦雷里的《海滨墓园》,一首是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掌声)

同学:周老师您好!请问您是如何处理生活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的,一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东西怎样才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内容?

周伦佑:一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东西能否成为诗歌表达的内容,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诗人都在寻求解答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东西只有具有诗意的才有表达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当你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诗意或挖掘出诗意,你生活经历中的东西才可以成为诗歌表达的内容。我前面谈到了诗意是指我们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强调诗意、诗性的写作往往会限制日常生活经验入诗。要想突破这种局限,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日常经验纳入诗写范围,扩大诗歌表达的疆域,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否则,诗性就可能受损乃至丧失——美国现代诗歌自庞德、威廉斯以后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所以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不好回答。这要看你想写什么样的诗。如果你想把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写进诗中,你可以采用“叙事性的口语诗”写作方法。要写接近纯诗理想的诗歌,那就要放弃你的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场景和细节。再补充一句,我为什么要强调诗意,诗性?因为只有这种纯粹的诗歌才能进入时间,对抗时间——最后战胜时间,超越时间而不被时间所伤害,这便是神学中所说的不朽的境界。真正的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境界。(掌声)

同学:周老师,您好!前段时间,我们现当代文学举办了海子诗歌的纪念活动,当时我们讨论了“当代诗歌的衰微及原因”。我们感到自己很迷茫。请问周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缺少读者,或者说诗歌本身就是少数人追寻的东西。谢谢周老师!

周伦佑: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每个时代,诗人、作家、艺术家实际上都是很少数的,不是多数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诗人很多。那个时候有一个说法:随便从楼上丢一个石头,肯定要打在一个诗人的头上,另外一个不是诗人也一定是诗社的社长,第三个,正在做诗人梦。就像现在说的,街上遇到三个人,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董事长,另外一个正在注册办公司。其实,任何一个时代诗人都是极少数的。也有例外。唐朝诗人就很多,因为那个时候诗写得好可以当官。那个时代没有你们现在的困惑,那个时候诗写得好确实是可以解决生存问题的,可以把你的事业、职业和爱好结合起来。但是,通常来说,诗歌是属于少数人的。

还有诗歌如何打破读者少,发行量少的状况。有个情况我要给同学们说,实际上,不只是诗歌,现在所有的严肃文学书籍的发行量都少。严肃文学作品的读者本来就比较少。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发行的诗集就几千册、一万册,很多人现在自费出的诗集就两三百册,就是拿来送朋友、送评论家。这个问题,我认为短期解决不了。有的人认为现在诗歌又开始了小阳春,进入21世纪文学又在复苏了,我觉得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大家现在比较关注精神与文学,是在校园这个环境内,在校园内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气氛,但是走出校园,这个气氛就没有了。文学艺术真正的净土就只剩下校园了,这个情况跟国外是一样的。可以说,校园是诗歌艺术最后的避难所。

唐小林教授:我觉得现在真正能够读懂当代诗歌的人很少,这里边包括学者,包括大学的教师,包括高中的教师。我想请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曾经听过中学老师讲当代诗歌,他们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老师先朗诵一遍,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然后老师讲一下诗歌的大意,如果同学没有听懂的,老师再按着教参的内容讲一下,而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大学。这其中的原因是不是与我们整个民族对当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下降有关?而这个关系会不会涉及到今天你讲到的保持整个诗歌的精神纯粹性的高度?

周伦佑:小林刚才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现代诗歌比较难读懂,首先是现代诗歌自身造成的,是现代诗歌的原罪造成的,现代诗歌先天性地就带有“读不懂”这个毛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不是我们中国传统诗歌所熟悉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它运用的很多方式,比如,“抽象”、“象征”、“反逻辑想象”、“交感”、“主观时空”、“变形”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晦涩。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寻求陌生化效果。它的一切手段都是服从于这个“陌生化”。陌生化就是新奇感,让人读到有新奇感。据国外的艾略特研究者说,《荒原》英文原作,引用了三十五个不同作家的作品和六种外语文献,他以自己的母语英语作为主体语言写作,同时在诗中引用了六种外语文献,包括梵文也是原文引进去的,这样谁能读懂呢?所以威廉斯说“艾略特的《荒原》把美国诗歌拉回去了20年!”但《荒原》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西方20世纪以来不仅是诗歌,包括小说,文学评论,文化理论,戏剧都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它对现代诗歌产生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认为晦涩就是高深,晦涩就是深刻。另外叶芝有很多诗,如《驶向拜占庭》,《基督重临》等,我都反复读过。《圣经》语境,《圣经》中的很多东西我们并不陌生,但我读叶芝的这些诗,却有一种隔的感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过的“隔与不隔的问题”,我是同意他的观点的。真正的好诗,既是深刻的,但又必须是语境透明的,能够在阅读时给人以诗意感受的。所以,我认为现代诗歌难读或读不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代诗歌自身造成的,构成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这些东西同时又成了它的先天性的毛病或阅读障碍,这就是我说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原罪。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诗歌 演讲 布勒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