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活动

“小民往事”为何这么红


来源:深圳商报

人参与 评论

▼78岁的湖南浏阳退休教师沈博爱,因《蹉跎坡旧事》获“国家记忆2013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年度公民写史”奖项。(卫毅 摄)  ▲77岁的姜淑梅因记叙自己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的《穷时候,乱时候》一书迅速走红,被网友称为“传奇老奶奶”。

78岁的湖南浏阳退休教师沈博爱,因《蹉跎坡旧事》获“国家记忆2013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年度公民写史”奖项。(沈博爱供图)

92岁的饶平如出版手绘画册《平如美棠》,记述了自己和老伴从初识到相处的近六十年时光,亲手构建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风靡大江南北。(资料图片)

一个月前,《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作者许燕吉在81岁生日当天走完她曲折坎坷的一生。2013年,中国读者因这本书认识了这位老人。(卫毅 摄)

77岁的姜淑梅因记叙自己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的《穷时候,乱时候》一书迅速走红,被网友称为“传奇老奶奶”。(资料图片)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平如美棠》副标题:我俩的故事饶平如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蹉跎坡旧事》副标题: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沈博爱 著语文出版社2013年10月

《从小李到老李》李昆武、【法】欧励行 著余轶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

2013年,一批记录“小民往事”的平民史突如其来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穷时候,乱时候》、《蹉跎坡旧事》、《活路》、《平如美棠》、《雨打芭蕉》、《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从小李到老李》等不约而同面世,刷新了读者惯常的历史阅读视野。

有趣的是,书的作者无一例外是世纪老人,他们并非职业作家,也非精英翘楚,有些甚至是刚学写字不久的农村老奶奶。然而,在2013年的书市上,他们的书却屡屡蹿红,入选各种年度好书榜单,而2013年年末的“国家记忆2013·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活动,几乎是为平民史作了一次总结和注脚。

传统历史书关注的对象,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就是侠客烈女、奇人异事,平民的小历史仅以私人回忆录形式留存,甚少流传。2013年,“小民往事”汇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出版潮流。目前,这一现象仍在持续发酵。

“平民”真正成写作主角

77岁的姜淑梅早年读过几天书,所记无多,但一生经历堪称丰富,走过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亲身与闻不同时代的人事。2012年在作家女儿艾苓的鼓励下,姜淑梅开始写作,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乡土气息,逐渐在网上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最终这些记叙自身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的丰富见闻汇聚成了一本《穷时候,乱时候》,而姜淑梅也迅速走红,被网友称为“传奇老奶奶”。

湖南浏阳退休教师沈博爱,是姜淑梅的同龄人,但与姜淑梅不同的是,沈博爱心里自小藏着一个“耕读梦”,这个“耕读梦”却因个人命运在屡次历史变迁中不断被打断。他曾于1958年被划为右派,以反革命罪判刑劳改;1962年释放回原籍监管;1980年复职从教至退休。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上世纪处于动荡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的一段重要历史。在妻子的督促下,2008年沈博爱真正开始动笔,洋洋洒洒写下了长达70万字的当代农人历史故事——《蹉跎坡旧事》,这本个人回忆录最先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发表,正式出版后震撼了无数的知识人,令人感觉其写作压根不逊色于历史学者。

现年92岁的饶平如,是姜淑梅和沈博爱的长辈,可谓“世纪老人”。饶平如自2012年火了,先是亮相柴静的央视访谈节目《看见》,讲述与妻子的永恒爱情故事,感动无数观众。去年汇集18册手绘画册的《平如美棠》一书,记述了他们夫妻俩从初识到相处的近六十年时光,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风靡全国大江南北。

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均非职业作家,也非精英翘楚,他们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客观记叙了过往的见闻经历。2013年由于同样原因受到关注的还有写《雨打芭蕉》的吴国韬,他是鄂西武陵山区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写《活路》的施赖娟,她也是江西一位退休教师。可以说,他们的集体出现,使得“平民”成为真正的历史写作主角。

“给别人一点儿人生的借鉴”

在这些讲故事的老人中,由于相似的年龄背景,都不约而同写到上世纪的动荡经历。他们的写作缘由简单质朴,基本都出于记录自身生活故事的愿望。在这批平民史中,尤以《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的作者许燕吉的故事最令人唏嘘。然而就在一个月前,许燕吉在81岁生日当天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身为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女儿,却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颠沛流离。“我生活在动荡的岁月,被时代的浪潮从高山卷入海底:国家干部变成了铁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给了白丁老农,其间的艰辛曲折、酸甜苦辣,称得上传奇故事。我自己动手,将真人真事和盘道出,也许能给别人一点儿人生的借鉴。”许燕吉说。

无独有偶,沈博爱在《蹉跎坡旧事》一书中着墨最多的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历。这一时期沈博爱从青春年少逐渐步入中年,这20多年也是他经历最坎坷、磨难最多的一段时期。“反右”期间,沈博爱被错误打成“右派”,坐了5年无罪班房,而真正平反则是到了1982年。在这期间,沈博爱的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沉痛记忆浸染纸上。为此,他说“我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不怨恨,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是为何还要写作呢?原因在于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病根是一种历史,这种历史不能让子孙后代遗忘,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历史变得更贴地气

在这批平民史写作中,由于作者均是记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于是留下了大量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换言之,历史全貌的呈现,有赖于这些细节的补充。

施赖娟是一位“时髦的老太太”,她说,“年轻时,只能穿蓝、黑、军绿、灰色的衣服,现在穿起了花衣服。孩子们给我买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教会了我使用电脑……我的电脑从386、486、笔记本到一体机……换了一代又一代。”在《活路》中,施赖娟还描写景德镇的端午赛龙舟、中秋烧太平窑、春节“叫彩”等习俗,让读者真切感受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特别是江西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底色。

此外,姜淑梅写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的“乱时候”,讲巨野当地怎么用“点天灯、骑木驴”这样的私刑惩罚犯人,老百姓在战乱年代如何自卫斗胡子。等到挨过“乱时候”,新中国成立后的“穷时候”给她留下了更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到了1959年,吃的东西更少了。家家都挨饿,庄里的榆树皮都让人扒干净,谷糠都成了好东西。儿子来顺四岁,吃谷糠大便拉不下来,可遭罪了。”正是书中提供如此真实细腻的历史细节,一篇篇白话故事才让读者感觉“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这些平民史的作者尽管命运遭际各为不同,或有沉痛经历,或有震撼见闻,然而写作风格并不哀怨,而是展现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这些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青年学者十年砍柴认为,他们正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这种坚强生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沈博爱 平民 1980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