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流亡的故城》杂志客厅观影会 观众落泪追怀80年代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2014年1月8日晚,由新历史合作社·杂志客厅联合凤凰网文化举行了纪录片之夜的观影沙龙,再次以集体回忆的方式跟随《流亡的故城》一同走近朦胧诗“那一代人”。

 

凤凰网文化讯 由凤凰网文化频道出品,国内首部纪念诗人顾城的纪录片《流亡的故城》于2013年12月29日举行首映分享会以及12月30日独家线上首播以来,得到了众多文艺界友人和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和评价。2014年1月8日晚,由新历史合作社·杂志客厅联合凤凰网文化举行了纪录片之夜的观影沙龙,再次以集体回忆的方式跟随《流亡的故城》一同走近朦胧诗“那一代人”。

活动由新历史合作社内容总监谭昊主持,著名诗人西渡、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与《流亡的故城》导演、凤凰网文化频道编辑吕美静在观影结束后进行了关于影片与诗歌的对谈,并与现场观众坦诚交流。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唐建光,凤凰网文化频道主创人员也到场一同观影。

《今天》隔壁说《今天》

此次放映场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胡同,距离东四十四条76号原《今天》杂志编辑部不过百步之遥。而且就在不久前,北岛、芒克、唐晓渡等50余位“今天”人刚刚在这里聚会,庆祝《今天》创刊35周年,这也是《今天》创刊以来规模最完整的一次相聚。主持人在观影前透露,当天聚会上诗人芒克提议为离去的朋友干一杯,为顾城干杯,为张枣干杯,为所有一起写过诗的兄弟干杯,北岛当场沉默,缓缓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尽管时至农历腊八天寒地冻,影片也已在凤凰网文化频道上线多日,现场依然座无虚席,热情高涨。诗人西渡在对谈时对片子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自己这些日子不断从朋友口中,包括一些社交平台上得知了此片的消息,之前也看过一点,今天完整地看了一遍觉得很不错。同时他也诚恳地提出了自已的疑问,他感觉相对于后半部分的丰满和精彩,影片前半部分稍显单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也说看得有些意犹未尽,不够满足,如果对于顾城诗作的内容再多一些就更锦上添花了。

导演吕美静在现场再次代表主创团队重提了此片的创作初衷:作为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顾城这一代人恰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的青春正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最紧密联系却遗憾缺席的一段历史,拍摄此片,怀念顾城及朦胧诗一代人,就是在纪念我们父辈的青春期。听到此处,诗人西渡有些动情,他回忆起了自己在八十年代的大学时光,那时班里的男生几乎都写诗,或公开或秘密,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戈麦当时就是自己同宿舍的室友,直到今天西渡都认为戈麦的短诗是当代诗人里最有力量的。

顾城是谈自我最多的 却从未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

西渡也回忆了自己在1986年底与顾城唯一的一次见面。那时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生的自己去参加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北岛、顾城等几位朦胧诗人作为嘉宾坐在讲台上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当时北岛接到了一堆提问的纸条,表现得有些木讷,顾城就拿过纸条来说我替北岛回答。只见顾城眼望着天花板,滔滔不绝,漂亮的语言就像娟娟流水一样缓缓流淌而出。“所以我觉得顾城在朦胧诗那群人里是最具语言天赋的”,西渡说,“顾城的诗也是一直在生长的,不断变化的。”张桃洲教授也表示自己更看重顾城后期的诗,他在写作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思考。不同于北岛,顾城的个体性更强一些。像他后来写的、片子也提到的组诗《城》写得很有特点,用诗写城市又能有特点的不多,波德莱尔写过巴黎,那么顾城的北京算是一个。所以顾城可以说是一个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的诗人。

在谈到顾城的精神世界时,西渡说顾城是谈自我最多的一个人,但他却从未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他头上的那顶帽子在我看来是对外界的一种拒绝,他自己也说帽子是长城,长城就是隔绝外界的。

相关专题: 《流亡的故城》放映分享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流亡的故城》 凤凰网文化 杂志客厅 观影沙龙 顾城 八十年代 西渡 张桃洲 唐建光 观众落泪 北岛 芒克 《今天》 戈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