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在纪录片里的人:中国独立纪录片契约精神
电影类型的传统划分,往往是剧情片、纪录片加实验片。目前的创作者对此已不满足,觉得“实验片”太敷衍了事,“转正”的要求十分迫切。还有人主张只有电影,没有故事片和纪录片之分。但笔者仍然倾向于那种三分法,实验片既然被质疑,西方新名词——docudrama(纪录剧或纪实剧)已经被借鉴。最近具有纪录剧特点的作品有:
《河流和我的父亲》(李珞:导演)
《二十四城纪》(导演:贾樟柯)
《牛皮》(更偏向为一个剧情片;导演:刘伽茵)
《圆明园》(更偏向为一个纪录片;导演:金铁木)
《外滩》(周兵导演)
《罗汉》(更偏向为一个纪录片,陶华侨导演)
其实所有的电影都具有不纯粹的性质,每个剧情片中都可以发现纪录片的元素,反之亦然。但是观众总有一种心理能力,将某些电影划分为纪录片、剧情片或实验片,这仍然是相对稳定的电影类型。人们使用这种划分来获得对某部作品的初步了解,并在观看自己选择的电影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期待。在纪实手法获得的镜头前、在纪录片“真实再现”的搬演以及在完全假定时空假定身份的剧情片表演镜头前,观众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满足的形式是不同的。如果将界限模糊掉,对纪录片来说并非福音。这里,笔者不仅从伦理方面进行考虑,更多是美学上的考虑。把真实属性从纪录片中剔除出去以及把三种类型融化掉的行动,带来的都不是美学的丰富,而是美学的损失。纪录片正是因为它遵循了富有挑战性的限定(即遵守了某种关于真实的契约),才使之具有一种特定难度和特定吸引力的电影类型。
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将电影分成达成心愿的纪录片和再现社会的纪录片。“每部电影都是纪录片。即使是最荒诞怪异的故事片也带有孕育其文化的痕迹,并再现了在其中进行表演的那些人的特征。”尼克尔斯的这个论断在特定情境下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他有意忽略了一个区别:剧情片中的时间、空间、人物身份一般是假定性的,被拍摄者和拍摄者处于相同的物理时空,却分处于不同的文化时空,尼克尔斯强调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不过,接着,他说:
“我一律将达成心愿的纪录片称为故事片,而将再现社会的非故事片简称为纪录片。”
他最终沿袭了那个划分。但这并非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定义。据说在最新的版本中,这位美国学者又取消了这个定义。对于纪录片之真实属性的思辨,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90年代初钟大年教授发表论文《纪实不等于真实》,他批判《望长城》等电视纪录片带来的对纪实主义的迷信。纪实主义在当时主要指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电影形式,它与直接电影模式大约等同,有时候还被称作“客体写实主义”。它被用来反拨此前泛滥的画外解说强势宣布真理的官方美学。钟大年认为,不要把某种特定手法当作真实的保证。也是在90年代初,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发表了《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和新纪录片》,此文被当作后现代纪录片的宣言,后来它被翻译到中国并激起广泛的回响。此文宣传一种虚构的纪录片。
威廉姆斯和钟大年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批评将某种特定形式当作真实和纪录片属性的保证。他们都质疑了直接电影手法的权威性,而呼唤多种形式并举。这些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威廉姆斯在文章里表现出了一种混乱的激情,她富有激情地要设定一种新的纪录片法则,但最终没有说出什么实质性内容。比如她在文章里积极提倡虚构,但是她最终设定了这么做的尺寸:“??绝不把这种搬演作为实际发生的事件的影像展现给观众。”她也在维护那个契约和一份信任感。另外,她先是在文章中宣布,“电影无法揭示事件的真实”。但她最终没有抛弃真实——
“绝对不是说后现代表现形态要无可奈何地屈从于肤浅的表象,或者放弃对于真实的追求而沉迷于表现的不确定性。”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纪录片。”
那篇后现代主义论文的失败之处还在于使用了不恰当的例证:莫里斯的《细蓝线》。我们借用这个笨拙的例子,并不能使我们在后现代纪录片方面的智力得到什么锻炼。一个人被法庭判定犯了杀人罪,他非常可能是某不良少年的替罪羊,导演在不停的采访和对现场的风格化还原中,产生了更深的怀疑,最后,那不良少年说出了真相:被判刑的人确是替罪羊。威廉姆斯说:“下面的观点已经成为新纪录电影的一个原则:电影无法揭示事件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
作者罔顾事实——导演最终帮助法官找到了凶手,替罪羊最终被释放。纪录片里的真实是建构(constitute)的,这是后现代纪录片的重要观点。这挑战了传统的电影理解,我们一般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发现的,而剧情片的真实是建构的。所谓建构,是在假设基础上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是我们发明了纪录片的真实吗?必须对此细加辨析。威廉姆斯所说的真实究竟是哪个层面的真实?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