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来源:CCTV.com

人参与 评论

齐如山,早年留学于欧洲,对欧洲现代戏剧有深入的了解,回国后辅助梅兰芳改革京剧,创立梅派艺术。梅兰芳是第一位把中国京剧艺术带到世界上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功,让今天的艺术家们也很难超越。

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这年三月,京城舞台上发生了一件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的事,那就是有一出戏在公演之前预售的第一张票,被一位千里迢迢从美国赶来的人买走了。他是谁?他要看的又是一出什么戏呢?为了表达谢意,一直封闭排练的剧组,破例把客人请到了现场。他叫颜家宇,是一位美国华裔企业家,而他要看的这出戏是北京京剧院推出的一台由众多京剧大腕合作演出的大型京剧剧诗《梅兰芳》。长期居住在美国的颜家宇,对中国的京剧艺术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梅兰芳这个的名字,对于他和许多美国人来说,却是如雷贯耳,第一次回到祖国,恰巧《梅兰芳》开始售票,他当然是要一睹为快。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梅兰芳率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没想到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人并没有忘了他。究竟是一次什么样的演出,让美国人如此难以忘怀?在这次演出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呢?

1930年的北京,已经从它习惯的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走了下来。

尽管时局还在动荡,但和当时中国其他地方比起来,北京人的生活还是显得比较悠闲、从容,京戏是当时北京人最主要的娱乐。

农历正月,是一年里头戏台上最热闹的时候,各路名角云集京城,贴出来的戏码让人眼花缭乱,戏迷们更是憋着劲儿,准备足足实实地过把戏瘾。

然而戏是看了,瘾也过了,可不少戏迷的心里还是觉得空荡荡的,仿佛缺了点什么,原来,他们喜欢的梅兰芳梅老板没有露面。

此时的梅兰芳正和他的剧团,坐着一艘名为加拿大皇后号的英国轮船横渡太平洋,他将要去美国做一次巡回演出。这一年,梅兰芳36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的一段黄金岁月。从艺者中人才辈出,观众面也逐渐扩大。

从前的北京是不允许女人看戏的,认为男女混杂有伤风化。直到民国以后,禁令被取消,戏馆里才有了女观众。女人们刚刚开始看戏,自然比较外行,无非是来看个热闹。既然是看热闹,那么就一定先捡漂亮的看,戏中的女角色便成为她们喜爱的对象,所以没有几年工夫,旦行就拥有了大量的观众。

旦角的崛起和流派的形成,打破了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中心的格局,已成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是当时最红的演员,号称伶界大王。

我曾经问过一位京剧界的老前辈,梅兰芳在台上到是底什么样?您猜他怎么说,太好看了,就像是一朵牡丹花。我想这位老先生能用牡丹花来形容他,就可以想象出梅大师当年在舞台上是多么的雍容华贵、光彩照人啊。那时候的梅兰芳,可以说事业上是如日中天,可是他为什么突然想起要到大洋彼岸的陌生国度——美国去演出呢?

过去,中国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身影。直到1915年秋天,北京的美籍教职员举办联欢会,请梅兰芳演了一出《嫦娥奔月》,打那儿起,中国戏馆里逐渐有了外国观众。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看了梅兰芳的戏,便喜欢上了京剧,他在离任前的饯别宴会上说 “若欲使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请梅兰芳到美国表演他的艺术给美国人看,必得良好结果”。

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梅兰芳。

此时,一股旷日持久的文化改良风潮正席卷着中国,当时一些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文化界名流写文章抨击京剧的表演是粗俗不真实和自欺其人的造作,称赞西方的戏剧才是人类真实的表现。梅兰芳对此憋着一口气,他决定去美国演出,向西方人展示一下中国京剧艺术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想看看,西方的戏剧有哪些高明的地方。

           
 

梅与齐如山访美前合影

于是梅兰芳和朋友们开始筹划去美国演出,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演出的准备工作,竟然用去了八年的时间。

这八年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是去美国演出,就要迎合美国人的口味。梅兰芳一面对所有的剧目进行反复筛选,以便找出适合在美国演唱的剧目。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加完美,他又请人对服装、道具、舞台都做了重新的设计。

所有的服装、道具、布景全都做新的。考虑到外国的剧场舞台宽大,所以布景、桌椅都加大了尺寸,而且都做成折叠式,运起来方便。

他穿的戏装都是自己亲自设计,用真正的中国绸缎,平金绣花,花样也是采用中国旧式的,每一处都尽量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原汁原味。

齐如山,早年留学于欧洲,对欧洲现代戏剧有深入的了解,回国后辅助梅兰芳改革京剧,创立梅派艺术。

齐如山编写的关于梅兰芳和京剧的宣传品,里面用英文详细介绍了京剧的历史、剧情以及梅兰芳本人的表演艺术。为了让美国人了解京剧的音乐,齐如山还特地请了大名鼎鼎的刘天华教授,将曲谱译成五线谱,于是便出现了同一首乐曲,既有中式的工尺谱又有西式的五线谱的京剧曲谱。这些宣传品被不断寄往美国,到梅兰芳访美前,美国国内介绍过梅兰芳的杂志、报纸,已不下六、七十种。

考虑得非常周密,连送什么样的礼,都反复斟酌,礼品既要有中国特色,还要有宣传意义。请人画了很多中国戏剧的图画,印了六千多张剧照。梅兰芳还亲手画了二百幅张写意花卉和一百多幅扇面。

为了不至于出去闹笑话,还专门练习一些西方的礼仪。有一段时间每天排完戏去德国饭店,练习吃西餐,大伙儿管这叫排完戏排饭。

眼看一切准备工作都差不多完成,似乎可以动身了,然而,一位朋友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使得梅兰芳不得不推迟了行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朋友告诉梅兰芳,说西洋人不喜欢戏太长,在剧场里顶多坐两个钟头,而在这两个钟头中,还要看好几出戏才行,大概就像今天的折子戏吧。

其实在此之前,梅兰芳已经对所演剧目进行了多处修改,时间也缩短了许多,但是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戏必须还要短。

过去老戏园子唱戏,都是从下午两点一直唱到夜里头,那会儿戏也长,有的戏几天才能唱完,像《太贞外传》,一共是四本,得唱四天。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带的剧目全部缩短,还要保证原有的观赏效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麻烦还远远不止这些。就在新修订的剧目的排练接近尾声的时候,出国的经费又出现了问题。

由于演出是自费,资金便成为最大的问题。梅兰芳与朋友计划,除了拿出自己多年演戏积攒的钱,还要再筹一笔款子用于访美。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已经谈成的几笔款项此刻都没有了着落,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用去了大量资金。这个时候有朋友就跟梅兰芳建议,说你可以先办一所戏校,然后由校方以请梅兰芳出国演出为由,向社会募捐,大概用这个办法筹到了一些钱。

后来,由京沪两地金融界的朋友组成后援会,筹措了银元十万元。临行前梅兰芳又在上海演出了一段时间,总算凑足了所需的经费。

1929年12月,赴美演出的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京剧界的同行和演艺界的朋友们为梅兰芳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国内外很多报章也将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可是,就在动身的前两天,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几经周折、耗资巨大的访美计划险些夭折。

齐如山拿了两封从美国打来的电报,给梅兰芳看,电报上说美国现在发生经济危机,美金价一天比一天高,市面非常坏,说你们先不要来了。另一封电报说,如果要来的话,一定要多带钱。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为梅兰芳筹款的中国银行董事冯幼伟对梅兰芳说:这件事的行止,你自己拿主意,因为如果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拿着两封电报,靠在壁炉边,十几分钟没有说话。

思量许久,他对冯幼伟说:欢送会开过了,船票也买好了,倘若不走,在国内外的声誉必然一落千丈,我的情绪也会一蹶不振,我决定按原计划上船。当然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这次险。说完,就把两封电报撕碎,扔进壁炉里。

上了海船,四面茫茫大水,回首祖国,已经远在一方了。

加拿大皇后号给予了梅兰芳最高的礼仪待遇,不仅船上唯一的一间特等舱供梅兰芳一人使用,每逢海面上有什么奇特的景色,船长都亲自邀请梅兰芳到甲板上观看。

梅兰芳和剧团的朋友们在太平洋上度过了这一年的春节。

尽管旅途本身是令人愉快的,可梅兰芳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把京剧带到一个同中国的文化、历史、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家演出,能成吗?一位美籍华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这是兰芳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把握的演出,他当然是如履薄冰。

1930年1月,加拿大皇后号抵达美国,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在华盛顿为梅兰芳举行了招待会,那天,除了美国总统胡佛有事外出,政府阁员全部到齐。招待会还邀请了当地各界知名人士五百多人,会后梅兰芳演出了《晴雯撕扇》。那晚的掌声是热烈的。

张彭春, 时任南开中学校长,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现代戏剧。梅兰芳访美的重要策划人之一。那年张彭春应邀到美国讲学,路过华盛顿,也被请去看戏。散戏后他到后台,梅兰芳问他:今天的戏,美国人看得懂吗?张彭春说:他们看不懂,《晴雯撕扇》的故事是发生在端阳节,外国没有这个节日,那么由此而发生的一些细节,扇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撕,他们都没法儿理解。

一席话让梅兰芳的心又悬了起来。他对张彭春说:张先生,您一定帮我的忙,挑选剧目。如果我失败了,中国文艺界也没有光彩。张彭春说:请你打电报给南开大学校长我的哥哥张伯苓,如果他同意讲学延期,我就跟你走。梅兰芳马上给张伯苓打电报,经张伯苓的同意,梅兰芳请张彭春担任演出的总导演。

按照张彭春的意思换了一批戏,排练了好长时间。戏名也改得直白易懂,比如《青石山》改名为“斩白狐”,《汾河湾》改名为“可疑的鞋”,为使观众不至厌倦,每出戏之间还穿插了《红线盗盒》中的“剑舞”和《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

1930年2月8日,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出现了这样一行标题:受五万万人欢迎的大艺术家梅兰芳来到纽约。这是百老汇的第49街剧场,1930年2月27日,中国京剧在这里,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舞台。)剧场里挂了一百多盏纱灯,灿烂辉煌,招待全部换上了中式长衫。舞台布置成了中国宫殿的样式,装扮得富丽堂皇,感觉就像是到了中国最华贵的宫殿里……。

开演前,由位叫杨秀的女士向观众介绍剧情,当晚上演出第一出戏是《汾河湾》。

大幕拉开,一位身着古装的东方女子出现在台上,她的装扮,她的动作,她的声音立刻吸引了所有观众好奇的目光。

《汾河湾》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女子柳迎春,丈夫薛仁贵投军十八年后回乡探妻,路过汾河湾时,失手将一个打雁的男孩儿射死。回到家中,夫妻相会。薛仁贵发现床下有一双男鞋,怀疑妻子不贞,经柳迎春说明,才知道这双鞋是儿子薛丁山所穿。而在汾河湾误伤的男孩儿,正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夫妻俩悲痛不已。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他们疯狂地鼓掌,梅兰芳谢幕多达十几次。

都卸了妆了,观众还在鼓掌,梅兰芳只好穿着长袍马褂再次出来谢幕,很多观众不知情,一看,啊,原来台上那个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的美女是一个男人装扮的,这下可炸了窝了,拥上台去给他献花。梅兰芳怀里抱了一大堆花了,还有人不断给他献,出于礼节又不能不接,结果是接了这个掉了那个,弄得台下乐了好一阵子。

一位老太太看了戏,跑到后台跟梅兰芳说,你长得这么好看,薛仁贵一定非常爱你,他赔礼的时候,你再多一会儿不理他,他一定还得想法子来央告你,你往后最好不要轻易地就回心转意答应了他,非难难他不可。

梅兰芳在纽约一炮而红,两个星期的戏票三天内预售而空,以至后来不得不又在帝国剧院连演了三个星期。在纽约的最高票价是六美元,后来被票贩子炒到了十六美元,这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算得上是百老汇的天价了。

尽管如此,梅兰芳始终提着的一颗心并没有完全放下来。他很清楚在美国的舞台上,任何一个外来的演出团体要想在那里站住脚,就必须先要征服百老汇,要想征服百老汇,还得得到新闻界和剧评人士的首肯。所以,在他们没点头前,梅兰芳觉得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了。中国京剧的轰动,使有声电影刚刚兴起的美国电影界对梅兰芳的表演发生了兴趣,派拉蒙电影公司驻纽约代表想请梅兰芳拍一部京剧电影,但梅兰芳在纽约的日程已经排满,没有时间,可梅兰芳还是答应在他演完戏之后,在剧场里随便拍一点儿,于是,这随便拍下来的短短一分多钟的新闻片,成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有声影片资料。

1930年的2月,纽约各大媒体掀起了一股中国京剧热。当盛赞和美誉铺天盖地而来时,梅兰芳舒了一口气。

在纽约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纽约新闻界给梅兰芳开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

来宾一共有五千人,记者有五千人,很盛况。杰梅·霍克,当时的市长,陪同我父亲进入这个会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站起来了,鸦雀无声,就听到他们带去的夫人与太太,惊叹声,啊,惊讶声,这样的地位,那时我父亲36岁,美男子啊,代表东方文化一位艺术家。

当年的旧金山火车站,当梅兰芳一行人到达这里时,车站的站台和四周的房顶上全都站满了人,争睹梅兰芳风采的旧金山市民,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旧金山的市长请了巡警维持秩序,梅兰芳这才上了市长的汽车,在夹道欢迎的人山人海中,缓缓行驶。

梅兰芳以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个人精湛的演技,征服了美国民众,获得了美国艺术界和学术界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一位美国艺术评论家说了这样的话: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对孪生子从未见过面,但现在他们相遇了,这一情况体现在了梅兰芳的身上。梅兰芳在舞台上出现三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一位最杰出的演员。

此次访美演出,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也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梅兰芳是第一位把中国京剧艺术带到世界上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功,让今天的艺术家们也很难超越。

1930年8月,梅兰芳回到了上海。

这是一个让人快乐的日子,码头上人山人海,昔日的搭档与好友都到码头来迎接他。载誉归来的梅兰芳满面春风,显得十分轻松,可谁曾想到,为了这次出访,他本人亏了八万银元。

梅兰芳和他的京剧在美国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开创了京剧走向世界的历史。梅兰芳是把京剧艺术融入到西方主流社会的先行者,虽然我们再也看到他本人在舞台上雍容华贵的形象了,但我们会记住,1930年,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创造的奇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梅兰芳 工尺谱 汾河湾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