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之“山外山”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姜珺的方案。他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姜珺的方案。他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计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当代建筑巨擘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则)这一主题。

有别于以往参展建筑师各自为阵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国馆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三家建筑事务所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在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间实现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此外,研究团队、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则将通过内容研究、信息传达和意象再造的方式融入空间,使得中国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实现库哈斯策划一届“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的要求,回归建筑本身。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全部国家馆展览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Absorbing Modernity(吸收现代性)1914-2014,库哈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一百年前,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建筑的区别还极为显著,而百年之后的今天,随着战争、政治、环境与社会的变迁,建筑的民族特色正逐渐被现代化浪潮所淹没。所有国家馆都将围绕同一个主题,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叙述这个变迁的过程与其间的细节。”中国馆将这一主题意译为“化解现代性”,以“案例卡”作为基本元素,大量展现过去百年间中国建筑在构件、结构、格局、造园和形意方面的案例,一方面突出现代性作为外来冲击、以及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文明对外来冲击所一贯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除了参展团队集体完成的、作为中国馆“上半场”的空间和内容作品,此次中国馆的一大亮点是策展团队针对中国馆“生长收藏”四大主题,在8-10月份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的“下半场”系列活动,包括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卓越集团策划的“共谋•共生”展中展和国际学术论坛等。届时,中国馆内将迎来开幕式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中国馆策展理念介绍

西方古典建筑史的始祖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论述认为: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从而将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这一系列与形态、比例、尺度等有关的规律被归纳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法则”。耐人寻味的是,崇尚“道法自然”的中国建筑同样侧重模仿自然,但并非简单取之以尺度、比例之“形”,而是通过近取气运之“意”、远会生克之“道”物化成形。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基本法则背后是几何学、数学乃至科学,而东方基本法则背后则是自然哲学和玄学。由于基本法则的不对等,以玄学为基础的中国建筑在以科学为基础的中央馆展出时,免不了削足适履,大致能得出“不同民族形式”之结论,却忽略了自成一体的中国建筑体系内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与“道”之内涵。

因此,中国用以化解现代性之Fundamental,策展人将其破题为“根本”(Root),兼取“正本清源”、 “本立道生”之义,以区别于西方量化、元素化之基本法则,而“引发对于建筑基本法则更加丰富的全新理解”(库哈斯)。中国哲学以“道”作为至高点的方式,不在于“山高人为峰”的绝对高度,而在于设立“山外有山”的相对高度,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以动制静,以意化形,从而化解现代性之张扬。“山外山”以相对性创造无尽想象,即中国文明的视野。

中国馆策展的空间部分可展开为:以“家国天下”和“藏显通变”为“经”(即通用原则),以“生长收藏”为“纬”(即不同层面)。具体地说,即以“生长”作现代性之“吸收”,用现代材料和技术作标准化的预制框架与分隔;以“收藏”作现代性之“化解”,以“家国天下”之差序格局和“藏显通变”之空间意象规划“生长”。中国馆的空间部分由此可被分解为框架、分隔、院宅和园林四部分,即中国馆这一整体的“骨-皮-体-气”;进一步,针对中国馆长达半年的展期使用,我们可以再分解出器物陈设、内容、活动策划,与策展主题一道,共同构成中国馆的整体,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中国馆整体的“肉-血-精-神”。

这种参展作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关系使之有别于过去中国馆中参展者各自为阵的格局,后者更倾向于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建筑装置”。而参展者之间体系化的协同互动,不仅接近城市化中真实的社会合作,而且能使观众更关注建筑本身,从而实现库哈斯策划一届“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陈设”的要求。

与此同时,策展人将“吸收现代性”命题破题为“化解现代性”。 库哈斯曾经用“ 普通城市”(Generic City)描绘“全球性单一的现代语言抹杀民族性”的后果,暗示了“吸收现代性”的一种后果:不是民族性吸收了现代性,而是现代性排斥了民族性,也即趋同。在中国建筑过去一百年“吸收现代性”的演变中,已经不只发生一次趋同,这其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诉求也此起彼伏;“现代性”在此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维度之间的矛盾,教条化的传统形式作为文化的空间再现固然便于识别,却难以调解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同时,即使在最意识形态化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系列没有局限于“形式-功能”二分法之中的案例。这一历程将成为馆内空间展出的内容,一方面突出现代性作为外来冲击、以及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文明对外来冲击所一贯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介绍

威尼斯双年展是国际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大展,被称为“艺术的奥林匹克”,具有110年历史。威尼斯双年展唯一横跨三个世纪的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其中,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逢奇数年举办,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偶数年举办。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备受世界瞩目的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盛会。担任2014年第14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雷姆‧库哈斯曾获得多个国际性奖项,包括2000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终身成就奖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2012年度Jencks奖等;他同时也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创办人,并身兼哈佛大学教授,负责城市研究项目。

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组织构架: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中国馆团队:

策展人:姜珺;

参展建筑师:多相工作室、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OPEN建筑事务所;

参展艺术家:张健;

视觉设计:吐毛球工作室;

研究团队:冯仕达、戴春、高岩、史洋、陈柏旭;

照明设计:张昕、韩晓伟

战略合作伙伴:卓越集团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合作伙伴:江南布衣胜亚灯具太尔时代、TCA Thinktank

首席网络合作媒体:搜狐艺术频道

战略合作媒体:《Domus国际中文版》、《新视线》、《时代建筑》、《城市空间设计》、《建筑创作》、纽约时报中文网

微博:http://weibo.com/u/5091309290

姜珺

 

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策展人,《城市中国》(Urban China)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2),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2001-2014),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市研究和实验创作,考察城市动态对设计现象的驱动关系,潜在秩序的显见结构以及自动生成的设计机制,行程覆盖国内200多个城市和全球近50个国家。2008年担任“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国际巡展中国区总策展人。2009 -2010年策划《城市中国》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三家博物馆(New Museum / Hammer / MCA)巡展。出版书籍包括《城市中国进行时》(2009,Timezone 8),《特区一村》(2010,文汇)等。

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2014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举行“深双在威双”活动介绍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库哈斯指定总题、中央馆主题为“基本法则(Fundamental)”,各国家馆主题为“1914-2014:吸收现代性(1914-2014:Absorbing Modernity)”。中国馆将其破题为“根本——1914-2014:化解现代性”。以“家国天下”和“藏显通变”为“经”(即通用原则),以“生长收藏”为“纬”(即不同层面),在由三组建筑师营造的空间设计部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在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间实现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展出内容则是过去100年的中国建筑在“定形”和“去形”两极之间的摇摆,以及时隐时现的“抽形求意”之潜在线索。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在2014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举行“深双在威双”的活动,与中国馆通力合作,举办包括主题发布会、为期15天的“共谋•共生”展中展、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项联合学术活动。展中展将延续中国馆的展示形式,全面梳理总结十年间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从探索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对发展史进行回顾性评价,并以案例卡、故事本和实物模型的方式展出五届中的代表性作品,循环播放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纪录片与采访视频,藉此讨论双年展作为公共活动对深圳城市发展更新所起到的催化和推动作用。学术论坛将讨论城市发展的共谋共生模式,即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专家领衔、公共参与、全民互动对城市更新的推动,届时邀请往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策展人、参展者相关嘉宾共同参与。

图注:

本届中国馆中将展出四百余张案例卡,每张案例卡均由一个代表性项目+一句简短评论构成。如下为其中展出的三个项目。

1,  中国银行,1934

在中国建筑过去一百年“吸收现代性”的演变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趋同。与此同时, 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诉求也此起彼伏。1930年代国民政府对建设民族国家、扶持民族企业、抗衡国际资本的诉求,体现为现代功能与民族形式在外滩中国银行上的结合。

 

2,  四部一会办公楼(图片提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50年代,民族形式在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短暂风行之后,却又再次遭遇“实用性”之经济条件的质疑。这里我们看到1955年批判大屋顶前后的“四部一会”,在同一建筑上体现着文化本位与经济实用的两种价值观。“现代性”在此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维度之间的矛盾,教条化的传统形式作为文化的空间再现固然便于识别,却难以调解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

 

3,  广东沙坪人民公社食堂(图片提供:建筑学报)

同时,即使在最意识形态化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系列没有局限于“形式-功能”二分法之中的案例。在1959年广东番禹的一个人民公社食堂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建筑群”的传统宅院对作为“单体建筑”的公社食堂的“吸收”。这里并没有出现“大屋顶”等昂贵的传统形式,食堂大厅甚至带有西洋剧场的痕迹,人民公社的现代功能,被“无形”地吸收在多中心的宅院格局、和藏显迂回的园林意象之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雅芳]

标签:双年 威尼斯国际 届威尼斯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