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雕塑论坛暨“年度艺术家•雕塑类”初评在京举办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论坛及评选现场 嘉宾合影 2014年1月10日上午10点,第八届AAC艺术中国雕塑年度论坛暨“年度艺术家•雕塑类”小组初评评选在798雅昌艺术中心举行。 本次年度艺术家雕塑组组长由深圳雕

论坛嘉宾观点分解:

孙振华:2013雕塑界动向——走出学院、面向未来、回归本体

对2013年把动向归纳为三句话:第一,走出学院;第二面向未来;第三回归本体。“只是现象,未必是统一的,是三个方向。重要的印象最深的讲第一个走出学院,年度中国美院85年我策划一个研讨会,我起了一个题目就叫“学院内外”和这个有关系。走出学院有几个很重要的事情:一是焦兴涛做的贵州那个计划,我非常欣赏,这是跟我们整个当代雕塑和当代艺术又找了一条路,从民间野生草根找到一条路。二是吕品昌他们到废弃工厂搞现场创作;三是个案式的,像李秀勤走到盲人群体,和盲人一起做雕塑,盲人摸他,他摸盲人,用手感做雕塑,这是2013年最重要的几个动向。

另外,还有一些小动向:广东美院和大学城周边村民一起商量搞点儿村里的公共艺术,一起弄。曹意强是学院,他的观点我非常不同意,他说艺术就是最前卫和最保守的东西进入艺术史,这个逻辑有问题,最前卫的东西将来还是要进入学院的,最保守之初也是最前卫的。今天看谁是最传统的?这个最传统的东西过去曾经就是最前卫的,从艺术史的角度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把世界艺术已经分为最前卫和最保守的,所以曹意强的说法不对。应该带有包容观点关注雕塑界的东西。

面向未来。霍波洋讲的我也仍然有感觉,他把雕塑系分为两类:人文和科学两个系。找一些搞理工科科学技术的人给学生上课,一般学生做当代科技雕塑,做出来的作品非常棒,也有人提出来缺少人文性,但是你要让他面面俱到很难说,至少他在常识。我们一致认为真是有偏人文和偏科学两种取向,感性和理性,他作为教学实验。冯原也讲声光电大量出现,我们未来雕塑界如何有一个应对和想象未来的能力。

回归本体:一方面有走出去,科技是创新的,一方面回到物质、材料本身,回到最初的触觉、身体,这种回归自身的东西恰好形成一些互补。雕塑界是多元、多方向探索时代。

吕品昌:双年展和奖学金2013雕塑界关注年轻人

2013年雕塑界发生了很多事,都为中国雕塑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是在学校里教书,视野比较窄一些,但是我们经手的事都是蛮重要的。这一年有几件事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山西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集合了这一年度最具有影响力的雕塑界的最重要活动。这次展览大家都知道我们聘请的是孙博士做总策划,同时又请了几位对雕塑非常关注的青年策展人,这个体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体制下的一个活动,能像我们这么来做双年展的,对于美协体制下的策划活动是一种创新。我们策展团队完全是按照国际化策展理念在做事情,都把他们所了解、所熟知的年度的,或者这几年最优秀的雕塑界的创新成果以及优秀的艺术家都集合在这么一个双年展上边,这个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件事,而且这个展览针对地方文化建设做了很多的努力,做得非常有特色。还有两个活动是针对青年人:

一个是年度的曾竹韶雕塑奖学金。每年都在做,已经做了六年,现在已经是全国美术院校年度最具鲜活力的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很多青年人都通过这个平台走向社会,走向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候,各个院校都把这个展览作为评判他们的教学成果、学术亮点最重要的工作,标志性的工作。所以大家都是一种竞争的态势在做这件事,这个是影响非常大的。

另一个是青年学生参与的对于地方文化、介于社会建设方面。比如“金属创作营——从大同到太原”,这次在杭州做了介绍,也有人提出批评意见,可能因为他不了解情况。我们这个平数台也是面向全国青年艺术家的,是跟政府合作的平台,学术导向非常明显,利用废旧资源、废旧钢材做公共艺术的作品,给青年的学生一个学习、研究、动手去做创作,雕塑创作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青年艺术家都在一起生活、工作、劳动,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这是一个跟双年展完全不一样的,是一个真正培养青年艺术家的活动,这几个方向的活动都非常重要,都值得关注。

殷双喜:中国雕塑向公共艺术转型的历史意义

2013年青年雕塑家展出的成长是一系列重要展览,十大美院雕塑系对青年人不遗余力的扶持,雕塑协会对青年计划不断的推广,这是中国雕塑界未来发展的希望。这种储备、学术的状态,我认为许多青年雕塑家学术发展的水准在某些意义上已经超过了中国雕塑家,当然不是全部,这一点特别可喜。一个专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看青年人,就像中国足球,这一点是中国雕塑界有识之士一致的看法,出于公心,都是做奉献。过去不可能想象一个雕塑系的学生本科毕业生办展览系里会给他们办展览、出画册,现在几大美院都在做,这是别的艺术系很难这么做的。当然青年策展人也在成长,雕塑界的策展人、理论家越来越多,这让油画学会的会长都感到非常羡慕。

第二,公共艺术的发展。随着全国城镇化战略的推出,中央专门开了“中央城镇化会议”,中国城市发展迎来新一轮的一个机遇,这个不是像人想象的再盖一个房子,而是要更加文明、更加舒适的生活、发展的是中小城市。为了避免城市化千篇一律,使城市发展更有文明、更有文化,艺术的介入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雕塑面临着大的历史转型,从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型,这一点雕塑界在2013年通过许多的研讨已经有了一些共识。所以像大学生跟城市的结合、对废旧工厂的材料利用都是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现在是集中式的创作,将来就会为城市发展而创作。中国雕塑向公共艺术转型有很好的历史意义。

不足之处,雕塑界对于国际前沿和学术探讨不够,大家都很忙,事情都很多,各种展览很多,但是真正要推出中国雕塑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要的雕塑家和国内大家公认的学术性很强的专题学术展览少,因为都是一人一件作品的大展,这个东西是一个面上的,这种专题性的比如十个雕塑家或者七八个雕塑家创作方向专业性的推动和研究还不够。这样中国雕塑是一个大国,如果变成强国,就是怎样让别人尊重,成为国际上认为中国雕塑是不可忽视的。

还有一点中国雕塑家在学校都很好,毕业以后发展不明朗。师大美院每年招本科生二三十,研究生十几个,每年毕业生十大美院加起来加上其他学校,来融入社会发展,雕塑相对绘画比较困难,绘画作为职业画家在家里就可以画,雕塑比较困难,怎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探讨新的方式和道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冀少峰:2013湖北青年雕塑家迸发活力

大同雕塑展初期艺术会在河北开的,虽然展览在大同,外界对它的关注在这种结合下运行非常成功的一个展览。但是有很大的趋势,从微观展览来讲,湖北2013年也做了面向青年雕塑的展览。相对大同是面向青年的展览,也得到协会和雕塑系的支持,这个也看出青年雕塑家的活力,也看出机构在面向公共艺术投入的方面,美术学院、美术学会在地方文化推动作用是很明显的。这种推动作用对于雕塑来讲是要引起重视的,当然我们关注宏大展览的时候,恰恰有一些地方上的微展览会形成特色,也为后期雕塑大展积累了后辈人才,这也是在不断举办地方活动的可贵之处,带有一种边缘和野生的空气,边缘的力量会对中心带来一种启发,恰恰是中心地带关注不够的,他们是默默地在做。一些艺术机构、艺术基金会一方面得到了学会八大美院的支持,当时想开幕式八大美院雕塑系主任全部到场,这对地方来讲支持力度非常大,后期还有雕塑界的朋友再次聚会到雕塑展览,这个是雕塑的互动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地方民间在举办展览方面操作的机制是很灵活的,没有很多程序,有一部分资金就把活动都做起来了。所以通过接二连三不间断地去做也会把雕塑做比如湖北美术馆做了一个“抽象雕塑展”,这个展览从推动力度方面外界怎么认识,它不属于宏观的诉求,但是属于不可或缺的部分。

冯原:年轻艺术家寻求科技对雕塑的突破

雕塑以传统画种和艺术分类来说有一个边界和内核的问题,最近这几年一直在说,尤其是2013年来看,雕塑边界一方面使内部产生突破,另一方面也受到外在的压力,什么是雕塑和当代艺术这个边界越来越不容易。这个结果导致年轻艺术家正在寻求科技对雕塑的突破,包括数字技术、声音技术各方面的技术。在大同双年展,上海的一些展览也看到,你无法区分什么叫雕塑,他们做了很多声音装置事实上是雕塑,但是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个领域。这个边界问题我很同意少峰的说法,不管原来的核心如何,很可能边界被磨灭了。这是我们从作品上观察到的。

另外,雕塑和城市的关系。殷双喜也说中国城市扩张进入了反思阶段,现在我们要重新考虑城市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节点是‘中央城镇工作化会议’,总书记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这些话都具有强大的暗示性,使得我们对城市文明的关系进行反思。

这个反思和雕塑的关系是我说的第三点:制度创新。今天讨论城市和雕塑艺术的关系很难从水平方面,更多考虑过去有哪些落后方面。制度创新雕塑两方面理解:从观念和创新角度来说雕塑更加偏向于当代艺术,城市和雕塑的关系公共艺术正在取代传统艺术。意味着今天的制度创新更多是需要解决公众资源和民间资源如何在城市领域中对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介入公正性的问题,这一切都是有赖于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探索。雕塑从内部角度在扩充领地或者不断用新的语言当代艺术化,在城市角度必须要在更大的层面上符合公正性的需求。”

宋伟光:突破“圈子化”的雕塑创作

我想就今天的话题说几句,之前我介绍一下今年雕塑家做了两件大家感觉还行的事:一件5月份在国家大剧院搞双年展,不计门派、不计功劳、不计高低,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拿进来,评选了100多,青年居多。第二件事就是湖北美术馆搞的“中国抽象雕塑展”。

双喜老师讲中国的雕塑有问题的东西特别少,中国雕塑限于在圈里边玩儿,没有走向公众,中国雕塑在世界上有一种什么竞争力或者是公众力还是一个问题。今年国家大剧院的展览我发现很多青年走了自己路的,比如吴童、张伟、焦兴涛这些人,他们对形体概念的塑造已经脱离了过去模式,而且也不是很纠结的状态,造型上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而且感到声音不是嫁接起来的,体积的塑造上用中国的线,以线塑形的方式很好,还有做山水的。我发现中国去年有一个苗头,年轻人开始注意到用自己的方式塑造雕塑。

湖北美术馆的“雕塑抽象展”,抽象展也不新鲜,但是集合了很多方方面面的人,有的作品也不纯粹,也是意象下的东西,也不是纯抽象的,中国的抽象还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还在变形的阶段,这是一个尝试。很多作品像工艺品,不像国外延续近一百年进入抽象思维系统,中国还没有达到,还是一个初级的构成。

翁剑青:关注具备批判精神的“微叙事”创作

2013年雕塑也是要随着时代的,到今天有一些进步的东西,有一些朋友提到,我再做一些阐释。现在很多牵扯到资金、场地、政策,必须要和政府挂钩,因为资源是在那里,但实际上过分的依赖政府在中国当下社会状态中是有问题的。这里边艺术家比较聪明,有一些亮点,比如注重表现方式,不再追求所谓在政治上,体系上、外在物理形态上宏大的表达,这一点恰恰是更容易贴近生活的趋向。

比如最近深圳雕塑院在广场上做的雕塑,把大量工业废料对人类经济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又对整个人的生态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有一种威胁,这种表达,制作都是很有创意的,把电子垃圾怎样和死亡数字结合,这里边结合是对社会的一种警惕和批判,这都是用微叙事的方法。比如填海要地造成生态上的危机,艺术家做的东西是很小的,虽然一只鸟但是它的意义和当地的城市生态、生存状态的危机发生关联,具有批判精神,这方面都是微叙事。

另外,我提倡短期展览,短期性是非纪念性的雕塑对当下不断发生的问题,不断变化的问题有一种很好的揭示和诉说,让雕塑艺术和当下生活发生更为密切、更为敏感的关系。还有就是要提倡互动,不是说把雕塑放在那里搞宏大的展览,或者政府认为做一件事情就完了,真正要通过社会资源,包括纳税人的钱、赞助者的钱真正为市民文化、为城市多样精彩的生活,为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判断提供一种有意的价值,这方面深圳的展览来的人就问大家希望这些雕塑放在哪里?有没有意义?艺术家一个一个跟大家讲为什么创作这件雕塑,展览动机、想说什么,虽然以往也有一些媒体会说一些,但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公众解读,现在这种做法是更加讲究艺术和社会的互动,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间的必要的解读。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对城市形态、城市功能,以往一些雕塑不应该过多强调功能,因为功能是精神性的,形而上的,现在有一些雕塑有一定的功能性,比如和一些城市的设施、公共家具、城市视觉导引这些系统发生关系,有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怀。我看到一些作品都是把艺术走向两个舞台:一个是大雕塑概念,更多关心城市、关心社会、关心公共社会心理的诉求和,里边产生了矛盾,它的形态不仅是雕塑手法、材料、外在有限的展览场所,比如美术馆、画廊不是这个,是走向社会的公共空间。

我说一点不好的东西,现在有些人借助于政府的舞台过分搞帮派化,其实背后是商业化、利益化的驱动,这样是拿着公共的权利或者是借助于政府、行政化机构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对中国的雕塑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创作或者是发现更多的新人,比较公平地进行评价、鉴别一个好的机制,这个是少数人在做,这种需要通过公共批评、艺术圈和非艺术圈的关注批评,使中国雕塑文化更为健康。

刘礼宾:从雕塑本体出发探讨自发演变的可能性

第一,关于雕塑研究或者是雕塑本体的事。我做《民国雕塑》的时候被殷老师、孙老师拉到雕塑界了。开始我觉得雕塑界受到装置冲击比较大,我就特别想把雕塑转化为当代艺术。这两年我反而慢慢又保守了,我希望雕塑本体的东西多做一点。后来看到美院的一个展览,还有常青画廊做的雕塑展,雕塑作为传统语言从形体出发,确实和装置有不同之处,这样一个艺术形式在当代是有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确实有不同的味道。我和雕塑家聊天的时候,雕塑家做的装置和一般艺术家做的装置是不一样的,他本身里边有一个雕塑语言的在场。纯粹作为雕塑来讲在我看来也不是现在没有一种可能性。现在特别需要集中式,也不是保守,守住一个本体以后自发演发的可能性。

第二,我最近感受比较深的是对于几代雕塑家之间脉络的研究特别需要深入。中国第一代雕塑家这次孙老师都参加了“中国雕塑论坛”,你会发现很多资料,很多人都没有研究透,包括中国美院刘亚帆等等,现在基本上都不知道名字了,其实当时对于中国美院的发展或者中央美院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天早上我还在梳理司徒杰和司徒桥。我看司徒杰的过程对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一工作室有影响,当时有隋建国、展望、傅中望,我发出信息以后很多人有反映。司徒杰有一个脉络,他从广州和潮州收了大量的木雕;还有八十年代他两边走,一方面在美国,一方面在中央美院,他把现代主义直接引入中央美院雕塑教学。我跟展望了解司徒杰先生他是特别值得尊敬的一个人,比较和蔼,直接影响了他们后来的创作方向,而且他当时的视野很大。

雕塑面临的语境,和政府机构、雕塑界的五指山,面临着很多力量。雕塑界很敏感,一个东西塑出来会受到各方面的力量牵制。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基金会,我有一个朋友具体运作这部分,我说你在做什么?他说:“我最近在和一些投资人打交道”,这些投资人不是买买作品,现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所谓的批地。这些所谓民间资本家,可能在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民间资本注入力量的基础上,包括空间获得的基础上,雕塑界会有另外一个空间就是大型会所、大型文化园,去年我已经接触到了三四个已经拿到地的投资人,下一步他们怎么做,可能政府变成另外一个渠道。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aac艺术中国 雕塑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