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2009年09月17日 10:42 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5年,苏州市政府透过知名学者钱钟书写信,邀请钱穆访问并庆祝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年,但因居中转信疏漏,加上客观的政治环境限制,钱穆始终未能赴约。但钱穆对故土的怀念与情感无庸置疑,他对中国的改革,乃至于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满怀希望。

钱穆的风骨在他对著作的坚持上得见一斑。台湾孔孟学会曾邀钱穆写作《孔子传述》一书,钱穆一改常人写作生平历史的习惯,从各项孔子行述学说的疑义着手,成一家之言,并坚持易经非孔子所着的史学论点,让孔孟学会大为不满,要求钱穆改稿,否则即拒绝出版。但钱穆坚持不改,把稿件交其它单位出版。

此事发生的五十年前,钱穆《国史大纲》出版后,同样也遭国民政府审查处刁难,坚持要钱穆更改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后始得付印,钱穆同样坚持不改,以致拖了半年才出版。

《国史大纲》为钱穆一生力作,除了学术贡献外,爱国的精诚更是让人动容。对钱穆而言,《国史大纲》的写作构想是源自九一八事变后的乱局,本来就是一部抗日救亡、宣传爱国的国史教科书,因为唯有熟习历史,培养国民对历史的关切与温情,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真正目标。

钱穆晚年多次指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教育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钱穆也说,中国从无帝国主义侵略他国的文化传统,向来强调"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才是真正的世界性和平观。

钱穆也曾为文指出,中国国家的完整与持久统一性,是中国固有传统,改朝换代只是国内政府改组,而非中国人征服中国人。因此未来中国走向和平统一目标,才符合历史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同政治意见都必须在同一个国家的框架下,由中国人来领导中国。

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提出出版钱穆全集的构想,他自己却打了回票。钱穆不赞同以简体字出版中国学术作品;很多他手边未发表或即将发表的新作未被纳入出版计划;同时钱穆在两岸对峙期前后,曾发表部分高度政治性言论,但他主张负文责,反对修改、删节,此争议几经协调才暂告落幕。

1986年,在蒋经国的邀请下,九十二高龄的钱穆受聘为总统府资政。为表达对钱穆的敬重,蒋经国特委由总统府秘书长沈昌焕,亲到素书楼致送聘书,一时传为美谈,显示两蒋对一代儒宗的高度尊重。钱穆则说,在他之前从无学者出任资政的前例,他是为知识分子开这个先例。

1986年6月9日是钱氏告别杏坛的"最后一课",他以"正视历史、胸怀中国"为题,发表告别演说,老学生纷纷回台共襄盛举,曾是新亚书院学生的台大教授逯耀东,曾是北大学生、担任过台湾警政署长的上将孔令晟,担任国民党文工会主任与蒋经国私人秘书的宋楚瑜,都赶赴外双溪素书楼上课,这一堂课冠盖云集,国府行政院长俞国华特赠一幅"鸿儒硕望"镜屏,以示敬意。

钱穆最后给中国青年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他希望后辈不要看轻自己,将自己的文化一笔抹煞,必须抱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从事理中探寻中国本源。

国学大师钱穆当天正式宣布自中国文化大学荣休,结束74年教育生涯。但基于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毕生心血的珍惜,钱穆晚年虽不良于行,且身体不佳,仍于1989年赴香港参加新亚书院四十周年庆,足见一代大师的坚持。

只是在西风东渐之际,钱穆的主张与看法逐渐失去商业市场。钱穆强调"君子不党",捐弃党派私见的主张,更与台湾逐渐党同伐异的政治现实有相当差距,显得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被尊为当代师表的钱穆,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时代的无情,让钱穆如同旧传统与政治象征的神牛,晚年竟遭遇无情对待。

1988年,台湾在野人士组成了民进党,成为台湾政坛的一股新势力,打击国民党党国体制、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旧传统的象征,成为在野人士成名的终南快捷方式,陈水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一波波的政治批判与清算中,首当其冲的蒋家固然遭遇打击,但毕竟余荫尚在,反对党难有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却是饱受屈辱与批判,最后抑郁而终。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