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地球仅能承受110亿人口 百年内移居太空还是传说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75岁的罗格·博奈(RogerBonnet)满头白发,笑容无瑕,未显出老态。三联生活周刊:你特别重视人口问题,认为地球可以负担110亿人口,超过这个数量生存条件将会严重恶化。三联生活周刊:人类总认为有一天他们将会生活在其他星球上,似乎这是探索的天性使然。

三联生活周刊:10万年后人类还会生活在地球上吗?斯蒂芬·霍金曾说,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建立不需要地球支持而自我维持的太空殖民地。

博奈:我认为移民外星球是科幻场景,是人类美好的想象。尽管坚持己见者会认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将使得今天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但实际上因为科学、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原因是不可能发展的。移民外星球的努力非常昂贵,国际空间站上最多能住10个人就花费巨大,大规模的太空殖民其成本可想而知。

目前看来,金星和火星是两个可能适合的星球,人们的确认真考虑过将这两个星球改造成适宜居住的环境。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首次提出改造金星,给其补充水分,去除二氧化碳,并使之降温。他的建议得到了几位同仁的支持,他们认为,为了创造一个潮湿的环境,需要输入金星在进化初期失去的氢,天王星看起来是最有希望的氢源。不过,输送足够数量的氢要1.5万年,建立一个至少由150艘独立的宇宙飞船组成的船队,持续不断地往返于天王星-金星轨道上,一个周期约为31年。

如果想把火星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就需要平均气温至少提高约213摄氏度,大幅度增加大气气体量到原来的100倍以上,并增加氧气和氮气成分,此外还要确保有液态水,以及降低火星表面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姑且不论我们是否有权或有责任去摧毁或保护这些太阳系早期最重要的遗产,如果我们的技术真发展到了能够改造火星的地步,为什么不能控制地球上的人口、技术和工业发展,并维持一个适宜居住的地球环境?我们至多能将火星改造成为一个适宜植物生长的星球,但已经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或许我们还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带有加压舱的地下殖民地,但是这会比居住在一个环境恶化了的地球上更舒服吗?

 

三联生活周刊:人类总认为有一天他们将会生活在其他星球上,似乎这是探索的天性使然。

博奈:目前就有人在国际空间站居住,美国人以前也登陆过月球。不管花费如何巨大,人类还是会登陆火星,可能会在50~100年内实现。不过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能承担如此庞大的费用,这样的项目只能够是国际化的,由所有较大的宇航机构参与合作,当然也包括中国。我希望有一天,男人和女人能够登陆火星,这是我的梦想。这意味着全球智慧,当和平在地球上扎根的那一天,这个梦想会变成现实。

到那个时候,我们去其他星球居住的原因会和我们去南极的原因相同:为了科考、探测资源或是旅游。我们将依托地球,坚守地球,并不会独立于地球之外进行星际移民。或许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俄罗斯科学家,被称为“火箭之父”,于19世纪晚期曾说过“地球是思想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会失望,但是下个10万年我们仍然会居住在地球上,卫星和太空城市并不能为人类提供解决地球问题的有效方案。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地球改造工程呢?比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建议,通过将硫酸盐颗粒投放到大气中制造人造悬浮颗粒反射太阳光线,从而给地球降温;还有人提议给地球打伞,用一大群小卫星遮挡射向地球的光线。

博奈:这些需要对方案潜在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更多研究确保该方案的副作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向大气中投放气溶胶可能会扰乱大气-海洋循环,尤其是类似北极涛动的现象,这需要专业机构组织一个工作组进行验证。至于为地球打伞的概念和火星的情况一样,这一工程看起来过于庞大而且不切实际,因为用于遮蔽太阳光的飞行物数量预计约有160亿个,仅此一项的成本就需约54亿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严谨的科学家会公开提议实施如此不切实际、风险巨大的工程?仅仅出于拯救地球心切?

博奈:他们中有一部分确实担心地球的现状,极力想要避免人类到最后一刻才在灾难面前醒悟。他们显然是想借此向科学界的同仁和政界传递信号或是发出警告。其他一些科学家从假想实施大规模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智力上的满足,他们对于这些工程项目是否可行并不是太关心。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则游走于科学和科幻之间。我的感觉是,目前看来这些工程都不可行,并且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方案是经过深入、认真研究的。他们把地球树立成一个负面的形象,使地球看起来像是一个伤员,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都认为不采取措施伤员就会丧命,但又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现在是各种可能都准备尝试一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真到了别无选择的那一天,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确保地球工程必要的连贯性,实施这一方案的决策必须由联合国或者未来新出现的机构来做。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坚持己见者会认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将使得今天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你怎么看?

博奈:一个能够持续发展10万年的社会必须是一个非常静态的社会,甚至每年1%的增长率都是不可能的。最近500年中,欧洲社会呈现了一种非常不同的运行模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增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给人类带来了自然环境无以匹敌的力量,也使那些技术发达的社会有了比不发达社会更强大的力量,尽管这并不是绝对的。这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效应:对持续增长和进步有着近乎绝对化的信任,不管增长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或者增长将永无尽头。他们还相信,不管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更严重的是,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头脑里,一直保留着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战后科学的特点可以用一个报告的名字来形容,《科学,永无边际的前沿》。但是科学的发展真的是“永无边际”吗?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建造更大的加速器和更大口径的望远镜,而且我们正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些发现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影响还会像早先几代人那样大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三联生活周刊:在预见到各种危机之后,你还能持一种难得的乐观态度?

博奈:我们的未来要求地球这艘航船必须在存在极限的状态下运行,这些极限的存在不用争辩也不容忽视,不接受这个现实就等于承认人类命运的未来是在集体自杀。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宿命论。所以,除了使地球航船在可居住状态下运行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国际空间站行为准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国际空间站机组成员应该通过互动、参与性和注重关系的交往方式,充分考虑机组成员的国际性和文化多元性,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以及合理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把规则中的“机组成员”改为国家,就可以建立一个各国之间的行为准则。“地球上的各国应该通过互动、参与性和注重关系的交往方式,充分考虑各国成员的国际性和文化多元性,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以及合理的信任和尊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人类未来的生存会更美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可生存性 人类未来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