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年526部新片,进入商业院线公映的不足20%,26部影片卷走总票房的65%
百亿票房骄傲难补中国电影集体体虚
不久前结束的2010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上,王小帅凭借《日照重庆》坐上“年度导演”的宝座,他的对手是以《唐山大地震》创下了6.73亿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冯小刚。
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错失金棕榈,国内票房也仅有300万元,王小帅的夺冠被媒体称为“爆冷”并不奇怪,对此连他自己都连称“意外”。他说,从以往看,中国电影的评判规则是和票房挂钩的,“我的电影票房不好,这次却把这个荣誉给我,我很高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导演协会看到了票房之外的东西。”
26部影片卷走总票房的六成
“万般皆下品,唯有票房高”被誉为整个2010年中国电影业的写照,“票房之外的东西”几乎无人关注。“《日照重庆》的叫好,也仅限于导演们这种专业群体。”著名导演郑洞天说。
一连串鼓舞人心的数字,似乎勾勒了中国电影的“盛世”: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526部,较2009年的456部增幅达15%,目前已高踞全球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101.72亿元,较2009年的62.06亿元增长63.9%,已跻身全球十大市场。去年年初《阿凡达》票房超过13亿元,年中《唐山大地震》又以6.73亿元的成绩刷新国产片票房纪录,而年末的贺岁档,更是三台大戏你追我赶,在“百亿”赛道上一路狂奔。甚至有人预言,2011年票房可达150亿元。
然而,在华丽数据的背后,中国电影的生态却令人担忧。
据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526部新片中,能进入商业院线公映的不足20%。贺岁档,《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加起来占了目前影院9成以上场次。和一部大片雄霸银幕一个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的低成本、小制作影片沦为“影院一日游”,甚至连片名都没被观众记清,便惨遭出局。
去年7月《唐山大地震》上映,为了“避震”而在6月扎堆上映的27部电影中,25部亏损。去年10月也一样,27部中小影片为了避开贺岁档一拥而至,最终只有一部赚钱。
《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曾指出,目前中国电影产品结构是金字塔形,绝大部分的中小投资电影成为金字塔的底部。而根据成熟市场界定,一个电影产业的健康产品结构应该是纺锤体,大片小片都有,而且都有得赚。大片保证行业的稳定,中小成本电影为行业提供新鲜力量。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银幕数是0.41块,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10倍。当舞台资源有限的时候,市场和人们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为商业大片所主宰。惨烈竞争之下,直接受到威胁的就是电影的“多样性基因”。
“赚钱的电影集中在少数的导演、少数的电影公司、少数的大制作影片上,而不少中小成本影片、青年导演则成了市场中的炮灰。”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一语道破。 整个2010年,仅仅26部票房上亿元的大片就卷走了总票房的65%。也就是说,“百亿票房”的辉煌大多数影片根本无法分享,即使有幸登上大银幕,赚钱的片子也不到20%,赔本赚吆喝仍旧是绝大多数中小成本影片的常态。何况,分析表明,百亿票房中,票价上涨和银幕增加的因素,还至少“贡献”出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