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语词和内心生活
蓝调时期
我本人坚决、坚定地反对对于艺术作品的“索隐式”解读。我还记得当年阅读我所尊敬的哲学家刘小枫先生《沉重的肉身》对卡夫卡小说解读时的失望、晦暗的心情。比起艺术家的肉身生活,其精神空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何止千万倍,这也正是艺术创造的真谛所在:艺术家的个性只是其劳作的工具,其身体经验无非为其艺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台基或底座。当我不无戏噱地把李晓刚90年代早期以前的作品比拟于“蓝调时期”,他自己却谦卑而坚决地称之为“习作”,并羞涩地解释与他当时失恋以后的情绪有关,恰巧现代美术史常常也是用毕加索个人情感的低潮来解释他“蓝调时期”的作品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失恋只是为他的创作端来了一个调色盘,为他的早期作品诸如《湖畔》《秋天》《冻土》《泸沽湖的传说》等染上了一种称之为“悲痛”的基调。与毕加索那种喧哗的痛苦不同,这里的“悲痛”一直是节制和宁静的。伟大的博尔赫斯在《勃郎宁决定当诗人》里说“如果一个女人蔑视了我的爱情,我要使我的悲哀成为音乐,成为一条在时间里继续做声的大河”,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李晓刚更多的早期作品,仅从有限的这几件作品看来,富有韵律的蓝色是他创作的主调,其素材不是他所置身的城市主流生活,而是“出走、流浪”到边缘性的“少数民族”的人物与风景里,姑且称为“遥远的笙歌”(这正是我本人最早的一首诗的题目,也与失恋有关,也是从这首诗开始,我“决定当诗人”而放弃了本来的专业)。即使是一幅幅质朴写真的风情画,读者仍然从中找不到多少真实、细致的风俗描绘,(这一点使他明显有别于他的同代人的探索比如陈逸飞或者何多苓、艾轩等人),浓郁的抒情性成为他这个时候作品的重要特征,弥漫着都市知识分子的趣味追求,差不多同期的中国诗人也在这时候写下了他们的“漫游”诗章比如海子的《献给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等,西川的《在哈儿盖仰望星空》《寻找海洋》等,王家新的《河西走廊》《在五台山遇雨》等,一代人都在寻找他们的精神地平线。比起画家,李晓刚似乎与他同代的青年诗人们有更多的精神契合之处——“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西川在诗中这样歌唱着。这样自由、旷达的风也吹拂着李晓刚所画的《归途》中的野草,我们看到山坡上的野草俯身弯腰向山边的小小屋顶致敬,对他而言,他笔下的旷野正是他从日常生活出走的精神教堂。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