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猫头鹰语词和内心生活

2012年07月05日 10:2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老简宁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解读李晓刚画作散记

简宁

我是我所漫步的世界,我所见到

我所听到或感到的都来自我自己:

我在这个世界里发现自己更真实,也更陌生。

——美国诗人华莱士-斯蒂文斯

20年前

20年前以至今天,很少有人会把《泸沽湖的传说》解读为一首关于生活和命运的反抗诗篇。20年前作为画家的李晓刚刚刚“出道”,以一幅忧郁的幽蓝色调的《湖畔》(又名《冻河》)入选第三届国际艺苑油画展,李晓刚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前两年他以学员身份创作的习作《微山湖》曾经入选全军美展,李晓刚已经在官方规定性的宏大主题之下以细节和色调突出他对“小人物”个体的关怀,而且第一次透露了他日后画作的基础符号——水、流动,但以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创作标准来衡量,《微山湖》仍然只能称之为李晓刚在学徒期的一项课外作业,不仅仅因为其画意的主旨和技法的稚嫩)。《湖畔》中的女子除了一双微微低垂的眼睛和前额,全身都被头巾和衣装包裹得严严实实,她以一种本人和观众皆不可见的舒缓的步履沉思着即将走出画面,留下她身后空旷、广大的天空、湖岸、水面、水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和岸边一颗孤零零的小树——这部分的空间约占五分之四的画幅,人物和画家、读者告别、将逝的意味跃然而出,意图挽留的焦灼感仿佛人物身旁山峦的呼吸。是的,是呼吸而不是呼喊,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对李晓刚来说无言不仅关涉着尊严和风度,更直指他思维深处的“世界观”。对《泸沽湖的传说》而言,《湖畔》即是一次预演或者一个前奏,比较这两幅画很有意思,同样的主要色调,同样的画面结构,同样的蒙面人——不同的是那棵树从对岸“跑”到了人物身旁,但叶子已经落去,只剩下仿佛伸张的手指一样光秃秃的枝桠;横在水面的小船已经搁浅在岸边的沙滩上——沁凉的幽蓝色调“几乎”压不住画面之下火热的情感;蒙面女子终于摘掉了她的头巾但依然遮掩着脸庞,但遮掩她脸庞的是她自己披散的柔美的长发,这长发将我们引向船篷里埋伏的身体,那个身体也许在哭泣也许在思索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见我们只能看到她同样披散的黑发——原来她彳亍着走到了画面的一角,即将离开!她双手还捧着一支长萧在吹奏!这个即将离开我们的女人原来是一位赤脚的女神!我为什么将《泸沽湖的传说》解读为一首“反抗诗篇”?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在喧嚣、短暂的尘世里,诗人就是追寻女神遗音的侍童。在众多艺术家或沉醉或崛起于社会性、集体性、传统性的主题合唱的80年代,李晓刚凭借自己天性里的“慧眼”窥见了存在的深渊——被种种繁华、喧哗所遮蔽的个体、内心、静谧、短暂、远逝和神性,这些词汇在李晓刚日后的创作中一再被发掘、渲染和变奏,印证了海德格尔所言“在一贫乏的时代里作一诗人意味着,去注视、去吟唱远逝诸神的踪迹”。据说当年曾有人看到这幅画赶去现实中的泸沽湖寻找画中的风景,结果没有找到——当然找不到了,李晓刚名之曰传说,实际上是他的个人神话。我要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先生是有眼力的,在众多大家、名家的作品中,《泸沽湖的传说》被选作“首届中国油画展作品集”的封面介绍给国际美术界,20年前的李晓刚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李晓刚 HYOGO 猫头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