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阿兰·德波顿的乌托邦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德波顿认为,我们陷入了如此的困境不是因为失去了信仰,而是因为丧失了对如何传播智慧的理解。”  书中有些段落介绍了德波顿自己的体悟,他说:“宗教首先是那些超越我们的东西的象征,它教育我们认识自己的卑微。

 

阿兰·德波顿

 

慰藉和指引灵魂

英国作家、自由职业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新著《无神论者的宗教》中对大学、博物馆、旅行、心理治疗都做了批判。他看到,世俗社会缺乏精神追求和实际的道德指引。几个世纪前,宗教给人们提供与他人共处、宽容他人的过错、平息怒火、忍受痛苦和商业世界的腐化的建议;今天,教师、艺术家和哲学家们不再试图提供这类实践智慧。“我们宿命地爱上了含糊,不加批判地接受现代主义者的教条,认为伟大的艺术不应该包含道德内容或改变其受众的愿望。”博物馆曾经是沉思者的庙宇。今天,它们提供毫无生气的文化自助餐:“虽然向我们展示真正重要的物品,但它们好像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跟我们灵魂的需要联系起来。”参观者好像希望被艺术改变,但他们等待的闪电一直没有出现。

德波顿说:“大学在传授文化的事实性信息方面达到了空前的专业水准,但仍对培训生把这些信息用做智慧毫无兴趣。”教育不屑于回答如何选择职业、如何面对婚姻的终结、如何控制性冲动、如何面对患上绝症的消息这些问题,认为学生是成熟的、独立的,其性格足以处理这些问题。基督教对人性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认为我们本质上是绝望的、脆弱的、易受伤的,远非我们以为的那样聪明,总是处于焦虑的边缘,受到感情方面的困扰,恐惧死亡。“基督教要帮助的不是我们的智力或情感,不是性格,而是具有道德和超验维度的东西——灵魂。基督教的教学机器的核心任务便是培育、安定、慰藉和指引我们的灵魂。”

佛教和其他静修场所教的练习方式说明,我们需要用纪律约束我们的内心生活。如果我们的痛苦主要是由我们的心理状态引起的,现代娱乐产业安慰我们的身体的同时不抚慰和驯服佛教所说的“猴子一样的心灵”就是错误的。我们需要能使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修正的地方。德波顿自己曾经在印度体验过静修,跟其他12个人围坐在一起,达到忘我的状态。西方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忘我应该主要通过逻辑论证而非静坐。

德波顿认为,我们陷入了如此的困境不是因为失去了信仰,而是因为丧失了对如何传播智慧的理解。宗教权威对人性持较低的、现实的看法。我们很脆弱,有罪,容易受伤,不能独立创造出道德世界,因此需要机构来传播指引和爱。如今世俗的机构对人性抱有过高的、不现实的看法。我们都被赋予了得出自己的哲学和道德法则的任务。我们得自己记住学过的重要的东西并应用于实践。我们被赋予了完成这一任务的足够的自由和自主。他呼吁世俗机构采用宗教的教学法,模仿其仪式、习惯和宣传技巧。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他们宣称人性本善对我们有好处。但反复被告知我们性本善的恶果是,我们因为后悔自己没有达到不可能达到的正直标准而气馁。原罪论能鼓励我们通过意识到我们鄙视自己的缺点是所有人不可避免的特点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强调原罪还能说明在民主时代谁有权给出道德建议。如果有人愤怒地质问,你凭什么告诉我该怎样活?信仰者只需说,一个跟你一样的有罪人。我们都是同一个人的后裔,因此遭受着同样的焦虑、邪恶的诱惑,渴望爱和真纯。

    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说:“德波顿的提议中,我尤其喜欢的是博物馆应该按照主题而非年代来加以组织。如果博物馆真的想成为我们新的教堂,其中的艺术不需要变,只需改变其布局和展览方式。每一个展厅集中展现一种重要的情感。他建议各层分别设立痛苦展厅、同情展厅、恐惧展厅、爱心展厅、自知展厅。大学应该开设如何择偶等课程,把文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资源用于解决这类问题。但他的很多主意显得很傻。比如,在城市中到处竖起宽恕的广告牌,这不太可能改善人们的行为。德波顿的书在诊断当前的文化病症方面很有挑衅性。但它使无神论显得无聊,是精神缺陷、大众的鸦片。”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教学机器 思想录 乌托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