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白日焰火》内地公映:黑色、悬疑的东北异人志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人参与 评论

有追求的中国导演都渴望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这需要才华,而刁亦男已经做到了这点。评测员:夜车斯基(作者系电影产业观察者)(责任编辑:吴逸悠)  原标题:《白日焰火》高冷指数评测:黑色、悬疑、异人志,冷得“相当得体”

风格高冷指数:★★

气质独特,略为高冷。《白日焰火》拿“金熊”,最令我欣喜也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和民俗奇观、政治隐喻、社会矛盾、中国特色等等都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电影,它被认可的好,是纯粹的电影意义上的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它能拿奖,对中国电影来说,也算是划时代的一笔。 评测员:陆姝(腾讯)

剧情、社会环境只是道具,人性才是刁亦男论证的主题。刁亦男花了三部作品(《制服》、《夜车》、《白日焰火》)来证明人类是蜗牛,脱下外壳,就是充满粘液的软体动物,柔软、脆弱,看上去还有点恶心,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坚硬的外壳才能更好地存活。当一只蜗牛需要走近另一只蜗牛时,如何越过背上坚硬的壳,从而抵达柔软粘稠的实体,成为了刁亦男电影中讨论的第二个主题。 评测员:秦川玺(搜狐)

和许多在欧洲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不同,《白日焰火》有很强的可看性。这种可看性部分来自于悬疑的剧情,部分来自于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喜欢黑色电影、雷蒙德·钱德勒和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观众会觉得亲近,廖凡的角色很难不让人想到那些总是醉醺醺的硬汉侦探。在他追寻的一个奇情的碎尸案背后,有导演对于善恶的界限的道德思考,有剧变中的社会环境给最普通的市民阶层带来的道德困境。在类型片的尝试和导演自身的诉求表达上,我觉得《白日焰火》完成得相当得体。评测员:刘玮(中国日报)

营销高冷指数:★★★★

它闯过重重危机,“焰火”不该瞬间消散

《白日焰火》是一个幸运儿。八年里它的命运就像片中的剧情,凶险、波折,最后,就像是一个意外,光芒和声响来临。与此对应,在这个结局之前,导演刁亦男的“戏份”更多的是苦情,他不是片子里那个运筹帷幄的揭秘者,反而更像那个罪犯,周旋着,隐忍着,但从不放弃他的欲望。对刁亦男来说,这个欲望就是创造一部杰作。当这个欲望需要资本的支撑,事情就变得难办。《白日焰火》“经历了很多生死时刻”,它的引线曾经差点被一脚踏灭。比起“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对成功者命运的流行描述,《白日焰火》曾面对的重重危机让它的成功更像是某种令人唏嘘的“天注定”。

在多个访谈中,刁亦男谈到和投资方在镜头数量上的分歧。这种分歧险些导致剪辑权之争。那些决定将金熊奖颁给《白日焰火》的评委们,是否可以想象,这部有400多个镜头的电影,如果剪成1500个镜头是什么样子?那将是一场灾难。这场险些发生的“灾难”被视为对经济回收的一种保障,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导演宁浩曾说,在飞速发展但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所有经验都是腐朽的,靠不住的。是相信才华,相信创新,还是相信“经验”?是相信看菜下饭,还是相信镜头数之类的“不二法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盲目、保守的行为淹没了很多更有效的创作。

柏林电影节上,《白日焰火》恰如在黑夜中绽放的焰火,光彩夺目。回到中国内地,在临近上映之时,我们发现它的光芒似乎变得暗淡。没有惯有的“意见领袖”观影会和全国点映,这部最应该进行口碑营销的电影,主动低调到尘埃里。是害怕专业人士的赞美和“普通观众”的喜好相悖,口碑引导会适得其反吗?担心如果评论都说影片很文艺,票房将万劫不复?但强行把一个艺术片瞒成商业片,是否就会赢得假设中没有品位的大众?对于这部电影,不是应该深挖影片卖点、精细制定策略,循序渐进引导吗?这让人不免想到不远的韩国,那里文艺佳作票房飘红是常见之事。两相比较,是我们宣发人员不够专业,还是韩国观众比中国观众高级?

有追求的中国导演都渴望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这需要才华,而刁亦男已经做到了这点。他在创作过程不断变通,《白日焰火》最初的灵感来自霍桑的小说《威克菲尔德》,经历无数次的调整后,从纯粹的艺术电影变成悬疑侦探片,调整的动力部分是为了投资的回收。这部电影曾寻求西方资金未果,最后被中国公司主投,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进步;它是艺术电影,也不乏商业元素,影像漂亮,故事好看,实现了作者风格和类型元素的融合。这样一部电影如果能赢得市场,给中国电影带来的良性影响将是长远的。而这样一部电影也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的宣发营销,才能让它的“焰火”不至于瞬间消散。

祝愿《白日焰火》公映好运。

评测员:夜车斯基(作者系电影产业观察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白日焰火 东北异人志 刁亦男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