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塔可夫斯基:艺术家只有生命最后几天 才跃升为先知


来源:外滩画报

人参与 评论

“于是在他弥留之际,每天不断地讲述,对朋友讲,对同事讲,还有对我。《牺牲》里的父亲也永无休止地对儿子讲着什么,这安排并非巧合,那正是我父亲在对我说话。”

塔可夫斯基与儿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德文版《塔可夫斯基宝丽莱摄影集》日前发行,德国文化网站“电子节拍”主编 Max Dax 前往佛罗伦萨,采访了导演的儿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是塔可夫斯基基金会的负责人,掌管与他父亲作品相关的各种发行、授权、资料管理事宜。

Q:塔可夫斯基先生,您来自一个诗人之家。祖父是著名诗人,父亲又以充满诗意的电影作品而著称。您是否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A:我不算是什么艺术家,但我喜爱祖父的作品,那些诗歌和我父亲的电影其实大有关联。父亲努力想将爷爷的诗歌融入自己的影像中,这一点我看得出来。父亲信仰传统文化,所以他作品中会用上巴赫的旋律或是勃鲁盖尔(Brueghel)的画作,历史背景为他的影片打下扎实的根基。在他看来,这种电影之根当时就已岌岌可危。如果他还活着,看到今日的影坛光景,我很怀疑他是否还会继续拍电影。

Q:父亲在你 11 岁时离开苏联去意大利拍摄《乡愁》,之后他便没有回来,而你要到 16 岁时才被允许出国与他团聚,当时他已是癌症晚期,命悬一线。

A:我是 1986 年到的佛罗伦萨,但我至今对意大利都没什么归属感,俄罗斯也一样。我 1996 年再次回到俄罗斯,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我和父亲一样,俄罗斯人向来不适合当移民。永远无法适应新环境,心里永远有个精神家园。我来意大利时年纪还小,所以很快就流利掌握了意大利语,我的未婚妻也是意大利人,看似我整个人已被同化,但我自己知道,我的文化根基仍在俄罗斯,但不是今天的俄罗斯,而是那个早已不再、仅存于我们记忆深处的俄罗斯。冷战结束后,金钱取代一切信仰,贪婪令每个生活在俄罗斯的人暴露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艺术界同样如此,在那里再也找不到直达心灵的作品。如果父亲活在当下的俄罗斯,遇上的问题估计也不会比当年少。

Q:但他在苏联时也确实拍出了 5 部经典作品。

A:但请注意,这 5 部电影他花了 25 年才拍完!而且从《安德烈·卢布廖夫》之后,他再也没有作品能在苏联公映,要放也只能安排在莫斯科郊外的小剧院。《安德烈·卢布廖夫》遇上很大麻烦,片子早在 1966 年就完成了,但由于当局的禁令,直到 1971 年才上映。那 5 年里,拍好的胶片能保留下来,没被处理掉,已经是个奇迹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塔可夫斯基 艺术家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