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自由引导人民》状况脆弱 专家拒绝送中国展览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2014年是中法正式建交50周年,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主动表示,将把卢浮宫里的德拉克洛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带到中国。没想到,这一提议遭到了卢浮宫专家的强烈反对。

德拉克洛瓦画作:《墓地少女》

同时代人难以理解他对美和寓意的复杂表达,唯有波德莱尔,曾经准确地捕捉到并始终赞颂他的伟大和独创:“如果允许谈论绘画中的道德,那么,他作品的道德意义也带有明显的摩罗教的性质,他的作品中只有破坏、屠杀、火灾,一切都在为反对人的永恒的、不可救药的野蛮而佐证。被烧毁的、冒着烟的城市,被割喉杀死的受害者,被强暴的妇女,被扔在马蹄下或发了狂的母亲的匕首下的孩子。我认为,全部作品像是为命运和不可救药的痛苦而写的一首恐怖的颂歌。”

这些场景,在《自由引导人民》的画面中几乎全部具备。画作完成于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德拉克洛瓦以三块画布拼接为2.6米×3.25米的巨大画幅。画家当时32岁,他反对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的专制统治,颂扬个人自由,但对革命的态度其实十分模糊。他随民众上了街,但作家大仲马目睹到,画家和自己一样,只是“混乱中的兴奋旁观者”。在画中,自由女神被描绘为一个立于街垒之上的袒露胸臂的普通妇女,手中挥舞着三色旗和武器,头上戴着大革命时期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软帽,而她脚下死难者遍地,有起义者,也有被起义者杀死的军官,画面让人感受到革命喷薄的激情,却也有和激情并存的恐怖、野蛮。正如法兰西学院院士勒内·于热曾指出的那样,德拉克洛瓦虽然画了《自由引导人民》颂扬自由,不过几年后他就表示反对暴力革命,开始谴责这种大多数人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在上升的民主制度中,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威胁更严重”。

所以,当画作在1831年的官方沙龙中首次展出时,保守者自是深恶此画颂扬的反抗和自由,革命派不喜欢它过于真实表现的破坏和痛苦,而在艺术界,拥有话语权的学院派人士批评它毫无美感,画面脏乱。最终,《自由引导人民》并未获得胜利者推崇,取得政权的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政府以3000法郎从沙龙购得此画,很快将它从卢森堡馆中撤下,变得不知去向。据说后来画作还是还给了德拉克洛瓦本人,被搁置在他一个亲戚的乡下别墅里。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德拉克洛瓦在画界的地位已经上升,可以接到不少政府的重要装饰工程。但奇怪的是,《自由引导人民》仍无法得到公开展示的机会。1855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那届的美术展示部分有两个法国展厅,一个属于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安格尔,另一个给了引领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为了争取展示《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曾亲自去向拿破仑三世申诉,却未能获准。4年后,1859年的沙龙画展是德拉克洛瓦参加的最后一届,他送去8幅作品,其中有《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圣塞巴斯蒂安》、《劫持吕蓓卡》、《哈姆雷特》等代表作,但是,《自由引导人民》仍然不能获得展览资格。直到1874年,在德拉克洛瓦去世11年后,《自由引导人民》才终于进入卢浮宫画廊,成为国家永久收藏。

“博物馆给予了政治社会一种共同崇拜共有历史的凝聚力”,在这以后,这幅画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它出现在法国政府1980年推出的邮票上,也被印在了1983~1992年的100法郎钞票上。

《自由引导人民》可以算是博物馆以图像诠释历史的经典案例。而在当年,倾力赞颂德拉克洛瓦的波德莱尔在那些炽热的评论中也只是偶尔提到这幅画,在他心目中,德拉克洛瓦最伟大的杰作属于《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希俄斯岛的屠杀》,或者《沙尔丹纳帕勒之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自由引导人民 卢浮宫 德拉克洛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