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资料图:北京时间12月9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应邀来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发表演讲。在现场,莫言朗读了自己的短篇小说《狼》以及小说《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被蓝脸小鬼押着转生回到人世变驴的节选。
中新网1月23日电题: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作者:赖小皮
我阅读的第一本莫言的小说是《酒国》。很幸福也很遗憾,那本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偷来的。1998年9月吧,台风来袭,学校停课。那时候,我在泉州七中读高中二年级。教室在四楼,图书馆在五楼。去五楼的时间是美好的,也是奢侈的,因为那时候“农民进城”的我学得太卖力了。停课旗期间,一个下午,整栋教学楼空无一人,我独自在图书馆走廊读英语。
图书馆的窗子没有关。就这样,我从伸手可及的书架上,偷走了两本书:一本是湖南师大版的《中国文化概论》,一本是上海文艺的首版《酒国》。那时候的我,私下写些小散文,还没明白小说是怎么一回事。《酒国》刚出版,油墨味很浓,很新,新得让我阅读它的时候,心惊胆颤,忐忑不安。
14年过去了,听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随后,铺天盖地的是关于莫言获奖的各种报道。
诺贝尔奖自从设立以来,一直刺激着中国人的神经,诺贝尔文学奖尤甚。从老舍先生的遗憾离世,到近几年一直传言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视野的余华、苏童等人,每年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种种猜测,说明了我们怎样的心态?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和被世界承认的渴望。十几亿中国人几十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真的这么差劲?疑惑,夹杂着不满。和中国足球踢不出国门一样,这两样堪称世界幽默史的极为重要的两笔。
莫言这次获奖了,值得庆祝。接下来,关于他的新闻也多了起来,游客偷拔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乡要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领奖穿中山装还是燕尾服?种种新闻,非常娱乐,很吸引大家的眼球。电视上不忘追问莫言的“幸福”,微博上大谈莫言的“政治”。莫言获奖似乎很娱乐,其实很魔幻。
作为一个受马尔克斯影响的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的时候说道:“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莫言的小说在西方人看来,也许很魔幻。可是,在这现实的中国土壤,莫言的小说魔幻吗?不,生活比小说更魔幻。莫言还:“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莫言还说,他该说的话都写进了作品里。可是大家似乎更热衷于听莫言说话,最好是可以抓到一点辫子。
文学高于生活是假的,生活高于文学。生活比文学更本质,更魔幻,更讽刺,也更让人啼笑皆非。在莫言获奖期间,你关注的是什么?是低下头来,静静地体验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的语言魅力、精神世界,或者在娱乐世界里跟着大家狂欢,或者翩翩起舞,或者嬉笑怒骂,然后一股脑子全忘了。或者,在这场民族集体狂欢之后,我知晓一件事就够了:终于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工作中认识一个人,自称曾经是文学青年,在铺天盖地的新闻影响下,也十分关注莫言的获奖,因此网购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回来一看,拍着大腿说:“这么厚的小说叫我怎么读得下去啊。”不过,谈起莫言,他可是一口气可以说半个小时。
中国当代小说是不是除了莫言以外,就没有大师了?余华、苏童、林白,他们的小说和莫言比较如何?你多少年没有听说过一个诗人的名字了?你多久没有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纯文学书籍了?可怜,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消费现象,而不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学的时代。
“文学已经死了。”2003年,在一场北京的网络文学论坛上,轮到小说家狗子发言,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下来了。当时还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我惊呆了。莫言的获奖,能否挽救中国文学?现在看来,这种想法确实很魔幻。
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里,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被誉为“作家的作家”的博尔赫斯正和同事一起整理图书。这个时候,他的同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高兴地说:“博尔赫斯,你看,这里有一本小说,作家的名字和你一模一样!”博尔赫斯平静地回答:“真巧。”谨以这个故事,献给莫言和正在消费莫言的读者。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