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现唐景教墓葬遗迹 洞外刻十字架(图)
龙门石窟西山北端,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当地人称红石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地处龙门石窟核心区之外,枯草丛生几乎无路可走。龙门石窟发现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传统丧葬方式外,当时的景教信徒也存在着焚烧遗体、埋葬骨灰于山林龛岩的丧葬方式。
洛阳市城南,是伊阙峡谷,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即位于此,山水相依的伊河两岸,峭壁间窟龛就山而刻,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2014年1月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宣布,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发现一处唐代“景教”瘗(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据悉,这种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历史遗存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迹。
专家认为,该瘗穴与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一起,构成唐代景教的最重要遗存,也再次佐证了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这一历史事实。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洛阳报道
A
深山里的十字架洞窟
寒冬的山上树叶尽脱,孤独的枝丫直指苍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三五成群,沿着伊河逆流而上,窃窃私语着走向景区的深处。
龙门石窟西山北端,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当地人称红石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地处龙门石窟核心区之外,枯草丛生几乎无路可走。
过去的许多年,这里属于游客相机焦点之外,备受冷落,嶙峋的石头和茂密的丛林,只是通往龙门石窟主景区路边一个不起眼的配角。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焦建辉第一次进入了密林深处,红石沟北崖中段山腰,峭壁前是一片宽窄不一的斜坡状台地,长约30米的区域内密布着一个小型窟龛群:小型洞窟2个、方穴13个、圆拱形穴1个。
其中一方穴左上角刻着一个“金”字,另一穴右侧也有刻字痕迹:多道横划及纵贯其间的竖划构成,具体刻为何物,尚无法解释。
“这种内部低矮,空间狭小,壁面处理较为粗糙,窟内无造像或置像遗迹的小型洞穴,在此前的龙门石窟东西两山均有发现。”焦建辉说,是唐代佛教僧俗埋骨藏灰的地方,学术界将其称为“瘗(yì)穴”或“瘗(yì)窟”——相当于现在存放骨灰的地方。
令焦建辉疑惑的是,小型窟龛群东部的一个洞穴,在陡直的悬崖边,表面有数道斜向和直向的凿刻痕迹,洞穴上方的崖壁上阴刻一个略向左倾斜近乎正方形的十字架。
“和西安、洛阳发现的‘景教’碑幢上的十字架形象基本接近,但是稍显简单并没有纹饰。”焦建辉说。更为诡异的是,在十字架图像右侧还有一个汉字,貌似西域胡人“昭武九姓”中的“石”字。
大唐包容下的景教
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就山而刻,依山傍水绵延数里,被誉为“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那这个藏身于佛教圣地密林深处的“十字架”意味着什么呢?
经过资料对比,焦建辉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可能是一处“景教”信徒墓葬。
“景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的一支,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资料显示,景教形成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至5世纪上半叶的东罗马帝国,其创始人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聂斯脱利,曾因神学问题的分歧,被基督教法规和罗马帝国法律认为是“异端”。
据载,大主教聂斯脱利死后,其信徒辗转流亡到了波斯,并以波斯为原点不断辐射向周边地区,唐代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
陕西西安所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人阿罗本自波斯来华传播景教。太宗下诏在长安兴建波斯寺(后易名大秦寺)。
其实,早在2006年,洛阳也出土了被学术界誉为世界级文化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石刻——八面体石棱柱,经幢底部残损,但大部完好。残存部分字迹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幢的上端分别雕有十字架符号及“天神”形象。
2011年,焦建辉根据研究撰文论证,但由于没有业内专家的鉴定,主要研究佛教的焦建辉并没有十足把握。
2013年下半年,听说这一消息,远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赶到洛阳,经过实地查看,认定这是一处唐代早期景教墓葬遗迹。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台球女神车侑蓝代言游戏拍写真
播放数:42198
-
《真人快打》电梯里的恶作剧
播放数:86526
-
暴力萝莉360度无死角卖萌
播放数:132668
-
性感女模扮九尾狐阿狸魅惑众人
播放数:4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