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海外奢侈品爱上中国 中国就像60年代日本

2013年02月24日 10:33
来源:中国经营报

同题报道:中国式狂热背后的机会

时尚专栏作家Dana Thomas在《奢侈品是怎样失去其光泽的》一书中,讲述了一些日本人曾经对奢侈品近乎病态的迷恋。

有一位日本年轻人,住在鸟笼一样大小的公寓里。虽然他收入不高,但他的公寓装满了被包装得仔仔细细,堆放得整整齐齐的大量昂贵的奢侈品。为了不让他心爱的爱马仕、路易威登、迪奥们受到一点点损害,他甚至不在家里吃任何东西,渴了就跑去便利店喝水,冰箱也仅仅用于存放眼药水。

上世纪六七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膨胀,日本人对西方奢侈品爆发出狂热。他们希望过上一种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想炫耀他们的巨大财富。在战后一代的眼里,带着LOGO的皮具、丝巾、时装和珠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是奢侈品牌始料未及的,由于品牌当时在日本的分销渠道非常弱,一些“平行进口商”前往巴黎,在门店里以零售价格将店内存货一扫而空,再运回日本,以巴黎价格的四五倍在日本销售,竟仍然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当时日元坚挺,有机会去法国的日本人在路易威登的店门口排出长队,造成路易威登不得不一度推出针对日本护照的“限购令”。门店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出现缺货。

直到奢侈品牌慢慢在日本建立完整的直销渠道,令平行进口商出局,日本奢侈品的价格才逐渐回落。

即使日本经济随后出现“失落”,日本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仍然不减,成就了很多品牌。记者曾采访一位美国奢侈品企业的年轻高管。他的履历表最初平淡无奇,而在他被调往日本,担任日本区域掌门人之后,几年之内创下令人刮目相看的漂亮业绩,品牌的知名度在日本节节攀升。这位高管的管辖范围随后又扩大到了中国香港和内地,职位不断升迁。

如今的中国,呈现出与1960~1970年日本相似的景象。中国与日本,虽然造成奢侈品国内价格高昂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两国人在欧洲购物的狂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人在欧洲,曾落下“牛饮”名贵葡萄酒,住廉价旅馆淘豪包的笑柄;但随着中国人出国往来的日渐频繁,一线城市消费者品位提升,境外购买奢侈品也在渐渐变得理性。毕竟在价差面前,选择更便宜的是人之常情。

日本在崇拜欧洲奢侈品的同时,也逐渐诞生了高田贤三、草间弥生等品牌和艺术家。中国本土品牌不妨趁着目前国内外尚有价差,抓紧时间自我发展。(卢曦)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日本 中国 品牌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