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对话柴静:现在越来越意识到采访是粗暴的事情(图)

2012年12月16日 11:59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杨海亮

山西官员曾主动跟我联系

问:像报负面的新闻?

柴静:现在越来越了解,现在当政的一位官员,是当政以后主动跟我联系的人,他觉得这个地方要发展还是要把文化重新建设起来,他把他写的书主动寄给我,我跟他从来没有认识过,以前跟官方也没有直接沟通。但是你看一切都在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一块把现实往前推进的结果。

问:以后会从关注环境方面的报道到文化的报道吗?

柴静:我觉得很难避免,以前是一个年龄往前跑,但是到一个年龄你身上遗传的密码就启动了,你想知道从哪儿来的。所以我这次写也是这样,如果我不写就不去查,你不回头看怎么知道呢?你看到了才会了解得更多。六哥原来建议过我山西这章要不拿掉吧,你这个是世界性的选题,应该做成一本书,这样做糟蹋了。我目前的能力是这样,先放进来,可能以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我没有设计过个人风格  警惕滥用语言

问:您是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呢?

柴静:生活中读书的时间占得比较大一些。

问:您能不能面对观众推荐一两本影响比较深,或者您现在正在读什么书?

柴静:我最近读的两本书是的《倒转红轮》,就是说他们在很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意识到靠过于激烈的、过于批判的一种社会情绪,知识分子鼓动群众做的话,社会像一个立方体一样,反过来是一样的。人就应该回归到内心,把重心放到内部之后你自己先稳定住,像一个个原子一样将社会的重心稳定起来。其实这是很累的,因为你要承担责任,不能再推诿给外界,这个人对我不好,而是我能不能独立起来。所以我看的时候会很有共鸣,这是一点。

还有一本书也是今天想推荐的,就是李娟的《牧场》系列,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大家还没有足够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最近我们俩也一直有联系。我在想虽然我不做读书节目,不开专栏,但是在博客里会做一个访问,会把这个书的书评写出来,会公布邮件往来。你作为一个读者在这个书里得到了这样深的体验,你有责任拿出来跟别人分享。她给我两个体会,好的书写的不是新奇,如果写新闻写新奇,就写一个少年在机场捅了他妈九刀,但是这个少年在蒙昧中没有跟家人互动,精神有问题,这就是文学。李娟写的哈萨克人的冬牧场,写的非常亲切。而不是说大家都在报这个新闻我也在报,我看得更深,我看这个人的时候把这个人的心灵往下走,抵达他的地步,这也是文学的力量,这两本书是印象比较深的。

问:我发现您在行文和谈话过程中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比如你的文字、说话比大多数记者有诗性情怀,您这种特别的个人风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小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刻意培养文字风格而做出一些努力呢?

柴静:那倒没有,很难设计这种风格。一个人讲话跟阅读有关系,我是一个吸收外界才形成的自己,我原本一无所有,可能有一些阅读趣味性的从当中得到,然后这些人就综合在身上进行演变,会有一些化学反应,最后就变成了。我记得当年做电台的时候,电台主持人特别容易口若悬河,因为你可以只用说就把空间填满,一个人说两小时。但是我原来比较警惕这种,就是滥用语言。所以我做主持人有一个习惯,这段开场白只说一分钟,但是这一分钟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再把里面多余的字删掉、形容词删掉,就没剩多少了。删完之后再跟音乐对接,对接到秒的精确才会说出来,应该是一种惜字如金,否则会辜负听众的耳朵,为什么要听那么多暴力的语言,现在采访的时候更简短,动词多一点,形容词少一点,可能做不到更好,是方向吧。

我现在都不用去上班 也不用去开会

问:您提到您写这书的动力是“离开”这两个字,您离开之前和离开之后有什么改变?如果有的话,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柴静:离开之前人总是有一个以为的,你以为生活是这样发展,这个以为当中有一个安全,就像今天我们回去认为明天一定会怎么样,我会跟我最熟悉的同事们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发展,其实生活是这样的,但是一瞬间就被打破了。这个打破背后有一个硬生生地拔起来了,真是血肉模糊的。但是拔起来之后也是一个逼着你往独立的方向走,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你只能靠你自己往前走。还有一个是我的书里面也写过,实际上在这三年里面经历了很多职业上的变化,从这个节目到那个节目,是外在环境对我的影响。如果是在陈虻之前的阶段可能会比较担忧,谁都喜欢不安全、不熟悉。但是他走了之后,他已经死了,跟这个死亡比起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可怕的事,今天我丢掉了这个工作或这本书不能出了,这不可怕,没有比死更可怕的。这种状况下实际上也是一种踏实,我不想明天的事,也不想今天的事,就在当下此刻把要做的事做了,其实挺有趣的。

问:您说做其他节目像做作业,对于这个像是作品?

柴静:可能也不是作业,可能是媒体写作时候的描述。如果当成做作业这个日子就没有办法过了。卸妆下班就太没意思了。所以做每件事,比如“两会”是我自己能够发挥空间最小的节目,你要不把命放进去就干不好这个事,我不管结果如何但是我得把自己放进去。但是《看见》最舒展就是看见人,这跟我的团队有关系,就是我的制片人给了我一个极大的自由,我现在都不用去上班,也不用去开会,他也不管我,从来不问我你要做什么选择,你怎么编辑什么的。有一次我就沉不住气了我说你不管我。他说,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样,你想的干得也挺好的,还需要说什么。这种还是挺好的。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柴静 首发式 意识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