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1997年的汕头大学出版社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当中,所有的致谢部分和分工的部分已经消失。似乎成功把抄袭来的文章洗白了
《讲义》《地位》与《高等教育学》
李荷珍在举报信中,检举潘懋元把陈汝惠撰写的《讲义》前言占为己有,并在文集中将集体编写的《讲义》说成是自己的“专著”。
记者找到了一本《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书中确实收录有“《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前言”一文。比对后,记者发现所收录的文章少了原文最后一段文字。
在另一本《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新华出版社,1991年)中,记者看见《讲义》被列为“专著”的第一本,署名“潘懋元编”,而“厦大教育学教研组”被归入“出版社”一栏。
对于收录《讲义》前言,潘懋元解释说,“前言是我执笔写的,成稿于1957年7月,按那个年代集体写书的习惯,最后署名‘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但那的确是我的东西。”
他还拿出一份1957年9月出版的厦门大学《学术论坛》杂志,指着上面一篇署名潘懋元的文章《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给记者看,说那是他当时与《讲义》前言同时写的,“文风、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同一期杂志中还有陈汝惠的一篇文章。
对于《讲义》前言的作者问题,近年来多有争议,直到2009年8月,几位学者经过考证,通过大量原始材料和当事人回忆,还写了一篇16000字的长文《从文本看〈讲义〉前言的作者是陈汝惠》(见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至于剽窃集体的成果,潘懋元断然否认。他表示,“文集是别人编的”,删除文字、把《讲义》列为“专著”,他自己并不知情。“我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说得很清楚,(《讲义》)除我之外,陈汝惠、张曼茵两位教师也是主要执笔者。”他把《讲义》列为个人专著的不规范做法归责于出版社。
在李荷珍看来,潘懋元之所以“要抢这个头功(指《讲义》前言的撰写),是因为这篇文章分量比较重,关系到他‘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和奠基者’的头衔”。
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潘对《讲义》前言有过论述。他说,“这本书(指《讲义》)最重要的是前言部分,最大的创新也在前言部分,特别是对高等学校教育学的定义和高等教育的特点的论述……这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正式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专业教育学’或‘高等学校教育学’,明确地界定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
潘懋元向记者谈到了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并不是《讲义》,而是1984年我的那本《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他指着《讲义》对记者说,“这本东西并没有正式出版,不算数。”
据潘介绍,《讲义》1957年完稿后,只油印了几百本,主要供厦大校内使用,仅有少量作为交流材料,寄给其他院校。
而包括潘懋元、张曼茵、杨菊卿在内的几位《讲义》编写参与者均表示,当时《讲义》的编写参考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学教程,相当一部分内容、以及章节的安排均以其为蓝本。
李荷珍的家人和一些学者发现,从2009年7月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和一些教育学网站上,对潘懋元学术成果的介绍中,《地位》的发表日期却是“1956年”,与潘此前所说的发表时间提前了一年。他们据此认为是有人刻意篡改发表时间,企图掩饰《地位》一文抄袭《讲义》“前言”的事实。
采访中,记者就此向潘懋元做了求证。潘懋元说,文章是发表在1957年的,至于网上改成1956年,他并不知情。和潘懋元一起接受采访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书记解释说:“网上的东西怎么能算数?”
原文见《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9月21日期66-68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蔡如鹏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