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商业化道路能走多远?
成因三:话剧成为“投资项目”
话剧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诸多不懂艺术的投资商。早年,小剧场话剧还处于“实验阶段”,投资人往往是导演的朋友甚至导演本人,孟京辉就曾抵押房子去排戏。如今,投资商多为两类——膜拜艺术但无缘入行的实业公司老板,或者只求利益最大化的各行各业“资本家”。其中,有梦想成为话剧界“华谊兄弟”的北京盟邦戏剧,准备自己养演员、制作剧目、制造话剧明星……也有基金公司老板以包场的方式体现员工福利。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投资,小剧场话剧因为其规模小、演员少,往往成为投资商“试水”的首选。
小剧场红火
到底谁赚了钱
如果想赚快钱,投资小剧场话剧算不上是明智的选择。虽然市场红火,但是赚钱最多的未必是投资商,甚至可能成为冤大头。
稳赚不赔的,只有剧场。场租费几乎占据成本的40%。小剧场话剧的场租费通常在2万元左右一场,而千人座位的大剧场则从4万元至10余万元不等。租借灯光、音响等设备又是开场前必须给剧场的一笔数千元至万元的开支。此外,工作人员加班、清扫等等也是一笔计入给剧场方的开销。
至于编导演的工钱,是事后给甚至拖欠也不会影响正常演出的。当票房不佳的时候,就等于一个剧组给一家剧场打工了。话剧通常演出一轮是不会赚的——看的人还不够多嘛。所以,越是亏,越是要想办法演第二、第三轮。当然,势头好,更是继续演下去。于是,剧场无论如何都赚了。势头好的话剧第一轮赚5万元已经不错了,也就是两场场租费。
《暗恋桃花源》带来了千万元票房,目前,这类话剧盈利的也就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和陈佩斯的《托儿》,两部戏都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不下10轮。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朱光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