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商业化道路能走多远?
“小剧场话剧”约等于“搞笑小品”
欧美的“小剧场话剧”等于“实验戏剧”;中国的“小剧场话剧”约等于大部分“搞笑小品”加小部分“悬念剧”——缺乏实验精神,只求商业赢利。
最早在上海开排小剧场话剧的现代人剧社,几乎引领了沪上小剧场话剧的走势。该剧社负责人张余与房产商联手合作的《单身公寓》可谓开创了“白领话剧”的先河。随后,关注白领生活的小成本制作话剧纷纷出炉,因为抓住了青年观众当下的生活体验而广受欢迎,从早期的《WWW.Com》到眼下巡回各地的《杜拉拉》。“白领话剧”之后就是“悬念剧”——由于这对编剧要求相当高,市场上仅有阿加莎·克里斯蒂亲自编剧的推理剧系列和根据麦加小说改编的《风声》,类型基本属于“密室杀人”一种。
除了以上两大类外,小剧场话剧的“底色”其实是几乎没有戏剧结构的“搞笑小品连缀”,相当一部分表演甚至缺乏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转变的内在逻辑,更像是“曲艺晚会”——搞笑的仅限于语言,剧情往往荒诞不经。找不到男友的剩女被雷劈了之后,就穿越到古代成为“白娘子”了,必须找到夫君才能回到现代……这些一个多小时的“曲艺晚会”,确实让观众拥有了看杂耍、小丑甚至“百戏”的喷饭体验,不过与原本追求精神世界的“戏剧”二字已甚少关联。观众笑着离开剧场后,就记不得笑的原因了。孟京辉曾表示:“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太轻佻了,太多人把它当饭后甜点了,其实它是一道主菜。”北京媒体称:“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和2000年的《切·格瓦拉》几乎是以一种终结者的姿态,宣告了小剧场话剧实验阶段的终结。”前者10年后重回上海,眼下正是上海戏剧谷开幕季中的“主打”,已成为“小剧场话剧史上运作最为成功的一部商业剧”。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朱光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