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一家亲
李瑞英提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说“我们家那人”。“她家那人”和她是一个院儿长大的,从小因为两家住得近,就分到一个学习小组,平时一起学习,放假一块玩,考试不是她第一就是他第一。后来,他去了北大经济系,她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大学期间,他们互相通信。大学毕业,他到社科院读研究生,她则分到了南京。正失落的时候,他妈妈带着他去她家里安抚她,你先去,将来他从社科院毕业了也去南京,挺好的,假期让他去南京看你,我家四个儿子,你在南京落户了,我就跟着你们去南京。
两人的事就这样被老太太挑明了。果然他每个假期都去看她,两人一起去附近游玩,他甚至和她江苏台的同事都成了朋友,用她的话说就是“特拿自己不当外人”。她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年,他们结婚了。
“我挺受我们家那人影响的,我家书特多,几面墙都是书架。他老说,你能把这墙的三分之一看完就是有学问的人了。”她忙起来顾不上看书的时候,他就说,我对你没别的意见,就觉得你应该坐下来看看书,读书跟不读书是不一样的。督促就是压力,让她觉得每天不看点什么心里就挺空的。“我能在这个环境不那么浮躁,跟他是有关系的。”
他太爱看书了,有时候窝在家里看书能一个星期都不出门。刚结婚那会儿,他们都住婆婆家,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家里的事基本都是李瑞英在张罗。他一看书,她就说,有事别跟他商量了,我做主了。找保姆,给保姆联系上夜校,招呼人换煤气……风风火火跑进跑出,以至周围邻居都以为李瑞英是女儿,“她家那人”是女婿。
后来婆婆去世了,两口子没时间管孩子,又一起搬到了李瑞英的父母家。这下可好,人家又说“她家那人”比儿子还像儿子。经常有同学问她,老看见你们家那人自己带着你爸你妈你儿子出来吃饭,怎么看不见你啊?她说,我周末得上班啊。
没有计较,没有指责,一切都那么自然。春节前,网上讨论年三十去谁家过。在李瑞英家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如果我弟弟到我妈这儿来了,那我肯定在我家过;他哥哥都回他家了,那他也就回去跟他们过,特正常。”
婚姻把彼此变成了亲人,互相之间全盘了解也全盘理解。
“酷”教育造就酷儿子
说起儿子,李瑞英的眼里是有节制的喜悦和温情。
儿子特立独行,填表填家庭社会关系的时候,不填妈妈只填爸爸。李瑞英担心地说,人家会以为你是单亲家庭的。儿子摇头,不会,不要紧。开家长会他也基本不让妈妈去。后来才从老师那里知道,他是怕同学以特殊的眼光看他。上初一的第一天,他一进教室就听同学说班里谁谁的妈妈是李瑞英。他就特别严肃地说,以后不许提我妈妈,我是我,她是她。
李瑞英说儿子小时候带他去麦当劳,有人要找李瑞英签名,儿子很诧异,你又不是明星,找你签什么名啊?妈妈反问,那你觉得谁是明星啊?儿子回答,姚明和周杰伦差不多。李瑞英立刻说,那他是认错人了。后来一家人坐飞机出去玩,只要有人过来要求签名,李瑞英都赶紧摆手,孩子在这里,我不想让他看到。实在有人执意要签,她就背地里跟人解释,下飞机拿行李的时候再说。
也许正是她的低调,给了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上初一是跳级的,以非常好的成绩上了八中。中考前李瑞英带队去西藏讲课,一往家打电话,爷俩就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李瑞英急了,世界杯重要还是中考重要?爷俩异口同声,当然是世界杯重要啦!结果儿子中考差了几分没到八中分数线,收到的是三十五中的录取通知书。
八中校长觉得可惜,就给他打电话说,我们研究了,你是跳级的,可以按少年班分数线走。他回答,不用特殊照顾,我接到哪个学校的通知书就去哪个学校。
从小到大,李瑞英好像都不把儿子当小孩看,什么“妈妈抱抱”之类的双音节词她从来不说,两口子的教育都是,你是男子汉。爸爸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妈妈带孩子去玩。每次出门逛街,妈妈就说,我可不认路啊,拐弯的地方你可记好。结果儿子走到哪里都死死记路,无论绕多远,按他的指示准能找回来。
有时候儿子买的玩具特沉,妈妈一点也不帮忙,我穿着高跟鞋呢,你自己买的就得自己提着,谁让你是男子汉。儿子非常自豪地提着一堆东西一边指路一边走,“他觉得妈妈挺傻的,智商绝对不如他和他爸爸。”
今年儿子面临高考,李瑞英对儿子说,这个世界干什么工作都能得到快乐,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要读到博士,你只要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就好。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瑞英都过得非常单纯,这种单纯让她幸福。有时她会想退休以后的事,“我最大的愿望是老了后有朋友开个咖啡馆,我们能喝茶聊天看书晒太阳。我还有个愿望是老了后到希望小学当个老师,教孩子们念念课文读读书。我一直觉得当老师是积德的事,哪怕你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有所触动都是好的。”(摘自《中国妇女》2009年3月(上)作者:苏容)
延伸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