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奥利维耶罗兰:我感觉自己站错了时代
“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历史被认为是毫不足道,未来也没有什么辉煌灿烂的前景让人类为之奋斗,反而当下成为巨大无比的东西,大家都重视在当下好好活着。”
奥利维耶罗兰资料图(图片来自网络)
奥利维耶罗兰,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于巴黎西南面的布洛涅-比扬古市,童年曾经在塞内加尔生活。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哲学),曾经为《解放报》和《新观察家》担任自由撰稿人。198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 《未来现象》。1994年创作小说 《苏丹港》,同年获得费米娜奖。2002年创作小说《纸老虎》,把对五月风暴的回忆以更加个人化的小说形式呈现,获得2003年法兰西文化大奖。2008年出版小说《猎狮人》,以19世纪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作品为题材,还原了浓墨重彩、情感与际遇皆跌宕传奇的19世纪。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的游记及文学评论。2010年荣获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朗大奖(奖励其所有著作)。
2014年1月初的一个夜晚,广州老城区小巷幽深的一幢两层老别墅里坐满了年轻人,身材高大、魁梧的奥利维耶罗兰在翻译家孟湄陪同下出现在博尔赫斯书店,落座于店内一张贝克特的黑白照片前—对此,他笑言“很有压力”。这天晚上的讲座主题为《现代小说的写作与阅读》,而第二天晚上,他将继续应法国领事馆邀请,在方所书店进行名为《小说家与他的时代》的讲座。
这位67岁的老人步伐矫捷、沉稳,他曾在法国五月风暴中担任一个极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2002年,他将这段经历写入小说《纸老虎》中(中译本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译者孟湄),并获次年的法兰西文化大奖。据罗兰自己说,《纸老虎》的书名灵感来自于毛泽东的名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特殊的年代:同情与嘲讽
革命与政治,并非这位小说家最醉心的话题,他关心的,是在时光的流逝下,怎样重新讲述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从而让生命从狭窄走向宽阔。罗兰毫不讳言,《纸老虎》中许多情节来自他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包括五月风暴时期,他所参与的左翼组织的非法地下活动,他说,在这些回忆中包含了两种情感:对那个时代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嘲讽。
五月风暴所处的1960年代,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革命运动彼此呼应,但对于包括罗兰所在的西方年轻人来说,“革命”更像是一个隐喻:“在那个时代的词汇里,我们都不讲‘我’,只讲‘我们’,我们对于个人、个人的利益,是否成功,是否有社会地位,都无所谓。我们实际上冒着很大风险去从事我们的理想和事业,也知道可能会被警察抓进监狱,或者挨枪子死去。我们很团结,互相声援,一种战友般的感情。后来,社会的潮流把这些很好的东西都扫荡一空。”
当罗兰提起笔写下这段经历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他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浪漫、最有意思的生活,但也充满着矛盾。他自言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年轻人对历史、文化毫无了解,“有整整7年时间没有读过一本文学书。”他说,“我们自己的观点特别狭隘,老是排斥别人,对别人没有任何包容。一个年轻人怀里揣着枪,走在大街上,做那些明明法律不允许的事情,觉得自己是豪情万丈的绿林好汉。我们不学习,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遵守法律,对自己过分的狂妄自信……我们常常到法国周边的工厂去,深深相信每个工人都比我们要有知识、对世界的理解比我们更高深。”
文学让我们走向宽阔
罗兰说,他很喜欢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随着每个生命走向垂危,每个事情的无限性随之消失,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把这些事情留下来。”在罗兰看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曾经如此灿烂,如此有趣,或者如此值得嘲讽,也应该用文学把它留下来。“只有靠文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无限扩大、无限宽阔,比如我们能看到在我们生活之外,有无限的生命在延续。”
历史和时间,在这位经历了革命风暴又踏入另一条河流的作家看来,从半个世纪前直到现在,有一个质的转变。“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世界变化太大了。那个时代,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得到灵感,未来也有一个灿烂的光辉—全人类的解放、全人类的幸福,而相对来说当下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时间是一个沙漏,从过去走向未来,我们在中间守望。但与此相比,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历史被认为是毫不足道,未来也没有什么辉煌灿烂的前景让人类为之奋斗,反而当下成为巨大无比的东西,大家都重视在当下好好活着,珍惜现在。”
因此罗兰认为,我们的时代在时间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重要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它提供很多东西给人思考,它不一定能提供答案,但至少能让人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它带着读者经历、穿越时间的河流,在经历的过程中去思索。就如同今天已经没有人能理解五月风暴时的左翼青年,连他自己也好奇,当初怎么做过这样的事情。“我想把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让后面的人知道。我们常常忘记,今天是从过去来的,今天的法国人这样生活,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延续。”
对时代的思考始终自觉贯穿罗兰的写作,他承认,是对时代的不满和不适应,让自己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如果我的生活很优裕、很中产,大概决不会写作。我和很多作家、很多艺术家一样,我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应该在的位置上,或者说感觉自己站错了时代,待错了地方,才去写作”。
小说追求阅读的震惊
值得一提的一个小细节是,这位小说家为了准备中国之行的文学讲座,八易其稿,讲稿一早就已翻译好,分段投影在屏幕上,让人对其中的严谨细致肃然起敬。在讲稿中,罗兰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也即故事情节,是否真能把我们引向关于小说有意义的方向?
罗兰提出,小说独有的让人如痴如狂的东西,并不因情节的披露、悬念、高潮而被左右,而是另有自己的逻辑—真正超越一切地位的,是小说的风格。正如福楼拜所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应当是构成小说真正内容的材质,有如木料或石材。”词语的艺术,结构的艺术,应当先于故事的艺术。小说如同万有引力,追求的是阅读的震惊,那种读者经受的“瘫痪和魔力”。
这样的震惊过程是如何发生?“让读者惊吓无比的地方,是从那些被施加组合、张力、扭曲、压迫的词语中,从那些炉火纯青的、达到福楼拜所言‘无法被改变’的诗句里,一个有力量的、意想不动的形象喷射而出,如一束火苗。地点和时间构成了它的舞台,仅此而已。一部大小说就是这些爆发的总和。”当读者忘记故事情节的曲折,文字故事的机器便会倒塌,但在那里,从语言创造中诞生的那种“仍旧存活、依稀发光”的东西,就是一本书的能量所在。
罗兰用两种形象来比喻两种不同的小说形态。一种小说,或者说传统小说,可比喻为电影,小说的构思如同一个大剧本的展开,“剧终”两个字在最后一幕出现。而另一种小说,或者说现代小说,可以被想象为一个艺术馆展厅,里面琳琅满目挂了很多幅绘画,浏览没有方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可以从一个门进去另一个门出去,一切完全是偶然,但画与画之间有一种联结,一种回响。
因此,现代小说并不从历史和情节、或者并不从历史和情节里获得它的伟大力量。与这种现代写作相对应的,是小说的现代阅读,它是慢的、深度的、细致的,与其说它关注情节动态,不如说它在意一个场面的力量和神秘,那是语言的力量和神秘。当一位年轻读者问到,这样的现代小说如何与诗歌的目标区分出来时,罗兰说,情节并不是小说的灵魂,但情节仍然和小说的每个部分都是相关联,形成架构的,这一点和诗歌不一样。“诗歌可以作出一个乐句,但一个乐句和一个奏鸣曲或者一个交响曲还是不一样。”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台球女神车侑蓝代言游戏拍写真
播放数:42198
-
《真人快打》电梯里的恶作剧
播放数:86526
-
暴力萝莉360度无死角卖萌
播放数:132668
-
性感女模扮九尾狐阿狸魅惑众人
播放数:4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