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善变之豪杰 梁启超诞辰140周年

2013年02月26日 10:34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他是旧时代的士大夫,他是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因何与昔日恩师分道扬镳。他又因何与孙中山“反目成仇”?维新、保皇、革命、立宪累变不离其宗,一个人一部中国近代史,梁启超诞辰140周年。

凤凰卫视2月23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启超自幼天资聪慧 康有为打断其科举之路

解说:1905年日俄战争后,立宪已成中国的大势所趋,这一年的年底革命派终于忍无可忍,在东京创办了《民报》,以此为阵地与立宪派开始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说,要自由就得流血牺牲,立宪派说,暴力革命绝非能得共和,反得专制,革命派说,日本、英国搞君主立宪也要流血,立宪派说,法国大搞革命,动乱80年血流成河,其他欧洲15国君主立宪都和平完成转型,共和当然最好,但鉴于中国现实只能从立宪做起,革命派说,既然立宪是过渡,共和是最终目标为什么把时间耽误在过渡上?立宪派说,因为渐进改革损失小,两派间你来我往革命派的《民报》是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等人的轮番上阵,而立宪派的《新民从报》则只有一人,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王鲁湘:今年年初,“中国梦”三个字不断被人们所提及,一百多年前,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无数的有志之士走上了寻梦的苦旅,由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领导的洋务派开启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梦却在甲午海战中被轰得烟消云散,那一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30年,人们意识到仅仅在物质方面向西方学习是不够的,中国仍然是一个中世纪的专制国家。

就在举国上下一筹莫展之际,康梁送来了“君宪梦”,今天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从甲午海战到北伐战争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他有关宪政建设的文章高瞻远见为我国百年宪政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他先后主张保皇、革命、君主立宪、共和立宪,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流派都能从梁启超那里找到支持,同样也能找到反对,因为善变,曾经的恩师好友与他反目,康有为骂他违背伦常、禽兽不如,孙中山骂他是不分黑白,是个骗子。然而他因何而善变?他的“中国梦”又到底是什么?

解玺璋:虽然你看他这个人啊一生当中变化很多,但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认定一个目标基本上是不变的。

王鲁湘:百折不回。

画中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解说:这篇《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它写于1900年,此时距离戊戌变法失败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这时梁启超对清廷“自改革”一事已经开始动摇,激进的他对自由、对民主、对共和有着强烈的向往,主张暴力革命,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日后不久他便成为了革命派的最大敌对,就像当年谁也没有想过那个少年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1873年在广东新会一个古朴封闭的小村庄,一户梁姓的乡绅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他一出生未来的路即安排好了,科举仕途。

解玺璋(近代史研究者):他的家庭虽然说是一个农民家庭,他祖父还考了一个这个秀才,他父亲任何功名都没有,他们家一直是一个半耕半读的一个家庭,后来这个梁启超出生之后,他很小就表现出那种聪明才智什么的,这样祖父、父亲都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他的祖父经常跟他说,就说你不是一个一般的孩子,你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一般的孩子。

王鲁湘:对。

解玺璋:经常用这种方式教育他,所以他从小其实就有一种很精英的意识。

王鲁湘:精英意识是吧?

解说:像他祖父所期望的那样,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被称为“天才少年”,这样走下去他的未来我们不难预见,举人后是贡士、进士,进而在朝为官,光宗耀祖。然而事实却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断了梁启超的科举之路。

解玺璋:到了他18岁的时候呢恰好就是康有为,因为他第一次这个上书没有成功,他回到广州教书,当时梁启超是在这个学海堂读书。

王鲁湘:嗯。

解玺璋:学海堂是当时广州的可以说是最高的学府。

王鲁湘:哦。

解玺璋:他在这个地方读书他有个同学叫陈千秋,陈千秋听说康有为回到了这个广州,康有为因为第一次上书未成就名气特别大,虽然他没有把这个他自己的这种万言书递给光绪皇帝,但是他在民间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鲁湘:嗯。

解玺璋:所以陈千秋去拜访他,(陈千秋)回来以后就跟梁启超讲了这个康有为的情况,梁启超也很感兴趣,第二天就跟着他又去拜访了康有为。

王鲁湘:康有为。

解玺璋:他是从上午9点钟去见康有为,一直到晚上9点钟才离开,结果他们第二天又去见康有为,就提出来就说他们想离开学海堂,他们想到康有为这儿来读书,他当时地位比康有为高,他是个举人,而且康有为只是个秀才。

解说:秀才先生、举人弟子世间罕见,多年后,梁启超再次回忆起和康有为的初次交谈时用了“冷水浇背,当头一棒”来形容,这次的见面彻底改变了梁启超的一生。

解玺璋:我觉得这是他最初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他后来基本上,虽然后来他参加了几次科考,但实际上他已经不太把科考当回事了,后来他就等于是变成了一个职业的革命家了,就开始跟着康有为去搞他的那一套。

王鲁湘:搞社会活动了。

解玺璋:嗯,社会活动了。

解说:1895年,中国在甲午之战中被日本击败,举国哀号,要知道开战前的国内舆论并未将小小的日本放在眼中,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了近十年的世界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竟弱不禁风。所谓乱世出英雄,这次国难给了康有为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在这一年康梁师徒在北京鼓动上千学子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

自此维新派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像狂飙一样横扫京城上空,但很快就归于沉寂,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也就在这一年,日后激进的革命党人章太炎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强学会,然而没多久,康有为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就使得章梁二人间充满火药味。

王鲁湘:像他(康有为)要创孔教,康有为自己被认为孔子是素王,素王是超越正统的一代一代的王朝的,他是当今的素王。

解玺璋:是,所以他要长素嘛。

王鲁湘:长素,他下面的弟子也叫超回,是不是这样的?

解玺璋:他十个弟子都有一个跟孔子这个学生对应的名字。

王鲁湘:好像为此和章太炎还发生过肢体冲突,说(梁启超)被章太炎揪住领子,打过一个耳光。

解玺璋:康有为这拨学生呢,因为他年轻人特别多,所以都容易很激动。

王鲁湘:对。

解玺璋:他们在一起吃饭,当时章太炎有一个朋友也参加他们这个饭局,这个时候梁启超有一个学生,他们又谈起来这些事那么大家就很激动,所以梁启超这个学生就起来要打章太炎这个朋友,动了手。

王鲁湘:动了手。

解玺璋:实际上是这么一回事,而不是说梁启超被章太炎打了。

王鲁湘:章太炎掌掴了。

解说:除了在立孔教上的分歧,章太炎是大汉民族主义者绝对排满,而梁启超虽然在日后也曾主张“排满兴汉”,但很快便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助阵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

解玺璋:康梁的思想确实跟他们都不太一样。

王鲁湘:不太一样。

解玺璋:比如说1897年发生这个德国要占胶州湾,当时舆论也是群情激昂,很多人在跟梁启超探讨这个问题,梁启超就说,说我们的目标是救天下,不是救中国不是救满清,所以说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他们是这样一种思想。

王鲁湘:对。

解玺璋:视野也更开阔。

解说:在康有为的第八次上书后,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面对德国占领胶州湾后,西方列强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不愿当亡国之君的光绪终于决定变法维新,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是最初所设想的一片光明。

王鲁湘:1898年9月21日的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了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被迫画上了句号,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皇帝的寝宫,自此光绪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日本公使林权助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政变当日下午2点,他正在吃午饭,突然外面大乱,只见梁启超“脸色苍白飘浮着悲壮之气”的跑来,梁说“仆三日内须赴市曹就死,有两事相托”,林问是哪两件事?梁说“一请救我圣主皇上,二请救我师父康有为”,9月21日这一天朝廷通缉令上缉拿的要犯只有康有为一个人,其他维新志士并未列入。几天之后事情却越演越烈,最终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解说:谭嗣同就义前劝梁赶紧走,他说,自己要做“死者”为变法去牺牲,他希望梁启超去做“行者”去完成未尽的事业,这次变法后,这位曾经的士大夫正式登上中国思想政治的舞台,成为了新时代的启蒙者。他是旧时代的士大夫,他是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因何与昔日恩师分道扬镳。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梁启超 王鲁湘 康有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