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民国那些人

2013年01月16日 09:59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他们被称作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又是走在前列的思想先驱,从大清朝走向民国,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本期《文化大观园》为您讲述民国那些人。

凤凰卫视1月12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们被称作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又是走在前列的思想先驱,从大清朝走向民国,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

王鲁湘:今天我们继续回望民国系列的第二集,来梳理一下民国的那些笔杆子,那些文化的领军人。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文化界中最具轰动效应的应当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当我们把视线回溯到民国时期,你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曾经也与我们无限接近,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人都与之产生过种种联系,无疑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化界用星光璀璨一词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当时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应运而生,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七年来《文化大观园》所涉及过的那些民国文人,会发现他们虽然性格迥异,观点也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但他们身上切切实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种由新旧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更渗入到了他们各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说:1962年2月24日,曾是中国新文华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心脏病突发,在台北猝然离逝。蒋介石亲自题写挽联“新文华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把这位在中国新旧文化及中西文化之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刻划的入木三分。生于19世纪末的胡适,5岁时就在徽州的山村中开始了每个中国旧式文人都要经历的私塾阶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以后打开新文华的浪潮埋下了伏笔。

耿云志:胡适小时候受到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熏陶,应该说还是很深的,应该说他的文化的底色还是中国传统,但是他14岁开始就到上海读书,就是新式学堂了,那么接触了很多新式的教育,严复的《天演论》、梁启超的《新民说》,这时候他都读过了,他说梁启超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读了梁启超的书,他才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在中国文化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文化,这对他有一种很重要的启蒙我们。

解说:和胡适一样,生于光绪五年的陈独秀也受到过严格的旧式文人教育,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练习撰写八股文,甚至还考取了秀才参加了乡试。不过他们的命运都在一个节点上发生了转折,那就是留学。1910年7月,胡适在北京以第55名的成绩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官费生,开始了他学习和了解西方文明的脚步,而在十年前,陈独秀就已经开始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涯,在同时期的还有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人。这些同样受到私塾教育影响的人,开始在自由的环境中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耿云志:出国就抱着一种虚心求经的态度,就有点像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觉得我们中国搞得不像样子了,应该虚心去学习一些东西,借鉴一些东西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抱这样一种态度

解说:1912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国,这些受到新旧文化影响和中西文化熏陶的文人,思想开始有了更为深刻的转变。在这一年,在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下,而立之年的鲁迅来到北京,任职于教育部的他几乎无事可做,苦闷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复辟,张勋称帝,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所以他认为此后最要紧的是改变国民性。三年后,同样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了名日“敬告青年”的发刊词,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

此时,还远在美国留学胡适改良旧文学的想法已近成型,并已开始创作白话诗的尝试。1917年,胡适撰写《文学改良雏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后来被称为是文化革命发难的信号,开始了改革旧文学的步伐,随后有着相同经历的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周作人、俞平伯等文人也陆续参与其中。一年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登载了一篇特殊的文章《狂人日记》,这正是在钱玄同多次劝说下,鲁迅向《新青年》投去的第一份稿件。

孤郁:到了1917年,就是这个杂志它突然间流入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时很多的学者都是留洋过来的,他们把西方最时髦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先进的一些理论引进到自己的思考里,和他自己的文章里面来,你像胡适,他就对实验主义,像杜威詹姆斯的思想这样的介绍,像李大钊对马克思的介绍,像周作人对古希腊艾利斯和日本文化这样的介绍,像鲁迅他所心仪的一些作家的一些介绍,比如东欧有一些弱小国家的一些作品,和日本的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这些人都带来了一股新风。

解说:鲁迅怀着救人并且自救的态度投入了新文化运动,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对国民的启蒙,在他自己的心灵深处一个暗黑的地狱同样需要拯救。

孤郁:他体验到一种黑暗和虚无的东西在里边,就是一种前人没有描述过的东西,一种无有,什么都没有,空无。

王鲁湘:所以他非常喜欢他小时候看到的绍兴地方戏里头的无常。

孤郁:对。鬼,女吊,就是那种血色的,从地狱里发出来的惊恐的声音,但它却叫出了我们常任不能叫出的声音,他写了阿Q,写的孔乙己,写了祥林嫂,这些东西几千年来作家们没有写过这样的人物,苦难人的卑怯,人的内心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压抑在内心里无序的东西,他给焕发出来,调唤出来。

解说:就如鲁迅所写的《彷徨》一样,这时候大多的文人都处于一种执着探索的阶段,有孤独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在新旧时代的转变中,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文华运动,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些体现在思想上,在生活上对于他们的影响更是明显。

他们被称作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又是走在前列的思想先驱,从大清朝走向民国,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民国 鲁迅 王鲁湘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