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 东莞名园可园往事

2012年09月07日 11:48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王鲁湘:没有间断。代有人出,这些人怎么样绕来绕去,都能够绕到可园来。

李炳球:对,都跟可园有关系,你包括后来很出名的邓白也好,容庚他们也好,都是非常有名气。后来我们叫岭南画派,同时代的二高一陈,这个容祖春、黄般若、邓尔雅、黄少梅,这一帮东莞籍的画人,他们组织了一个叫国画研究会。

王鲁湘:国画研究会。

李炳球:而且国画研究会专门还有东莞一个分会,所以那个时候东莞,但是他们这些都是比较坚守传统的画人,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还是影响比较大。

王鲁湘:也就是说可园对于清代中叶到民国年间的这样一种中国的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在学术上,也不仅仅是在艺术上,也不仅仅是在建筑上,应该说这些方面还是应该是统和起来,在几个方面发生了它的这种影响。

李炳球: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鲁湘: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这点上,可园是不是可以我们把它叫做是岭南19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的,我们的一个文化地标?一个雅集之所?

李炳球:雅集之所,所以很多,后来东莞的一些文化人,都是或多或少都是应该受过可园的熏陶,才走出东莞。

解说:可园的风雅其实就是古人的风雅,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品评一个文人的素养,张敬修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可园的审美其实就是张敬修作为一个文人的审美。因此,可园中有花厅和奕棋,有高台可赋诗,有美景可入画,当然一定要有琴声作伴。而这正是园中绿绮楼的来历。因为楼中曾经收藏有一张名贵古琴,名叫绿绮台。

王鲁湘:名琴如名人,大多有一段传奇故事,绿绮台琴正是如此。此琴制于唐武德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绿绮台琴形为仲尼式,琴底颈部刻有隶书“绿绮台”三字,这张古琴曾为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后来他将此琴赠予一位官员。明末,古琴为广东诗人邝露所得,邝露一生珍爱此琴,连出游时都随身携带,有时穷困潦倒不得已将古琴暂时典当,有钱时第一间事就是把琴赎回来。

明亡后,邝露从容殉国,古琴也流落于市上。满清末年,绿绮台被可园主人张敬修购得,张敬修专门修了“绿绮楼”来收藏此琴。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民国初年,张家中落,古琴也残破不堪难以修复,后转卖给了同乡邓尔雅。邓尔雅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他深知此琴的意义,虽然所得的是一张朽琴,但却视同性命。

1929年,邓尔雅在香港大埔筑绿绮园珍藏绿绮台琴。

解说:镜头关注下的绿绮楼,竟然传来了袅袅琴声,循声前往,原来正有人在此弹奏古琴。

王鲁湘:你知道这个绿绮楼的故事吗?

琴者:那作为琴人来说,哪不能不知道。

王鲁湘:我们能不能听你弹一曲?

琴者:可以呀,请坐。

王鲁湘:好好好,我们坐下听听琴。

琴者:我弹一首,这样,我弹一首岭南的曲目。

王鲁湘:岭南的。

琴者:岭南的曲目,我们实际上我们看到可园呢,是有浓郁的岭南的风格建筑啊,那我今天也想弹也弹一首,这个比较这个有特点的岭南曲目叫《碧涧流泉》,《碧涧流泉》。

王鲁湘:倒是很少听到这个曲目的名字。

琴者:可以听一下。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可园 东莞 大观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