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 神鬼之祭:傩面 祭祀画

2012年08月06日 11:4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从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来看,傩产生于皇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形成并完善于商周时期。傩面对于傩戏和傩班弟子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很多民间的傩班弟子而言,不跳傩的时候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在村里是不入流的杂姓,没有社会地位。可是一旦他们戴上傩面,他们就成了威严的神灵。霎那间,跨越凡俗而拥有了神的尊严。在这次的展览当中,傩戏面具被放置在了门口的最显眼处。

王鲁湘:《左传》里有句著名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的是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指的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祭祀一直被历代君王所重视,是华夏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国家的祭祀仪式以外,在民间祭祀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刚才看到的表演,便是随民间祭祀而生,在漫长历史演进中,与宗教、民俗和民间艺术结合演变而成的,人们称之为傩戏。

2011年10月,在北航艺术馆内举办的“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中,民俗收藏家颜新元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近200近傩舞面具以及80幅尘封百年的古代祭祀壁画。也许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我们生活当中,正逐渐消失的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

王鲁湘:你这些傩面主要是来自于贵州吗?

颜新元:贵州为最大多数,但是也有江西和四川的,还有湖北的、湖南的。

王鲁湘:湖南的也有。

颜新元:你像这种就是贵州的。

王鲁湘:这是贵州的。

颜新元:像这种,像这种就是湖南的,你现在呢,湘西那一块,土家族苗族你还能看到头上的那种髻。

王鲁湘:对,就这个嘛。对,这个可久远了。

解说:当灾难和疾病降临而人力所不能及时,人们就想到了傩。这些正是傩得以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人们对傩神的敬畏实际上是对生命守护神的敬畏。傩面的形象包含着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而它所塑造的样貌繁多,除了正神和世俗人物外,也有像钟馗、吞口这样的凶神。

颜新元:像这一种是,这一种是挂在建筑物上的,避邪的吞口。

王鲁湘:啊,这是吞口啊。嗯,吞口。

颜新元:吞口。

王鲁湘:实际上有点像过去的,像饕餮,是吧,啊。

颜新元:哎,像过去的饕餮,有把宝剑。

王鲁湘:这个呢?这么大的东西是不是用手举着做?

颜新元:它这个是碰到一定的节日,舞狮啊,干什么,就是拿在手上的。你像这嘴,在里面做一个动作,它可以张嘴的。然后后面用布连接起来,用一些带毛的布,或者是象征毛的布。

王鲁湘:这个是个下巴颏,其实是可以这么一扇一扇的。

颜新元:它必须结实,不能细碎的那种雕刻,一细碎,打了一个跟斗它就掉了,所以你看它是大片大片的,很整的木头。而且鼻子都没有尖尖的,容易磨掉的感觉。

王鲁湘:都是圆弧型的。

颜新元:圆弧型的。

王鲁湘:在这次的民间祭祀品展出中,除了傩仪所要佩戴的傩面具以外,还有大量的祭祀画。说到祭祀画,我们所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原本供人祭祀所用的。随着民俗文化中心祭祀活动迅速日常化,大约从唐代开始,中国开始流行可以移动的壁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陆画”或“功德画”。而这次颜新元教授为我们展示的,也正是这种被广泛用于民间祭祀、娱神的移动壁画,它们的功能、内容、构图、色彩、绘画方式与之前的洞窟壁画差别甚微。

所不同的是,后者用绢帛或者纸张做成卷轴以便于灵活悬挂与收卷。在湖南洞庭等地的祭祀班子中,“满堂画轴神像”是他们最值钱的财产,多的大小近百张,少的也有十多轴。

解说:这些藏品的主人颜新元三十多年来,一直自费从事民俗的考察与研究,更是拥有中国鬼神祭祀画最多的藏家。而关于祭祀对于民间的意义,他也有一段自己的记忆。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大观园 颜新元 王鲁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