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风水之谜
(以下是2012年5月19日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实录)
核心提示:几百年前,也有人为墓地煞费苦心,风水你得跟你自己的命运得相配,以小图大者凶,风水的不足,是否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景陵的风水不好,导致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玄妙十三陵,风水大解密。
永乐皇帝选墓地之谜
解说1: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坐落着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人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明十三陵”。来往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巨大精美的建筑所吸引,但却并不知道当年所修建时的艰辛与曲折。
串场1: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很多人反映,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北京陵园价格近年来一再飙高,10年涨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才会选择去较远的地方寻找墓地。对此有人回应说,北京其实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据调查显示,北京风水好的陵园墓地,一平方米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元。有的网友就调侃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入葬难一时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为自己将来葬在哪里而费尽心思。不过他可不是因为墓地价格高而葬不起,而是因为他非常笃信风水相术,决定要找到一块万年吉壤,好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长盛不衰。这个人就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大家知道,后来朱棣就葬在了北京的昌平地区。那么永乐皇帝为何最终决定把陵寝建在那里,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解说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传统,崇信人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孔子说,事死如事生。因此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统治者一直就对陵寝的修建有着严格的要求。做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十三陵长陵的建设成为了朱棣一生当中几件大事之一。
走访:
记者:咱们今天站的这个地方,是在整个十三陵陵区,属于它的东南方向吗?
嘉宾:对,东南方向。
记者:东南方向。
嘉宾:偏南的方向。
记者:偏南一点点,对吧。
嘉宾:对。
记者:我们现在看过去的这个前面这一溜山是什么山呢?
嘉宾:这一溜山都叫天寿山。
记者:都叫天寿山。
嘉宾:都叫天寿山,但是历史上这个山,曾经叫黄土山,因为永乐皇帝,他最后把陵墓位置确定在这了,所以就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记者:整个这一条山都叫天寿山,并不是指长陵后面的那个山峰?
嘉宾:对,天寿群山,但是天寿群山每个山又有自己的小的名称,你比如说东边的山,它叫蟒山。
记者:蟒山,像一条蟒蛇一样的蟒字。
嘉宾:它就是长陵的青龙,或者叫龙砂,那么西边的山呢,这个山后边是虎峪山,远处一点,虎峪山。
记者:是这个前面这一排还是后面呢?
嘉宾:后边的那一排,就是再往左一点,这是虎峪山,它相当于长陵的白虎,或者虎砂,当然古代的风水先生他在选的时候,他讲究龙砂重重的包裹。
解说3:在风水先生的心目当中,十三陵一直是非常难得的风水吉地。风水,古称堪舆术。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相传朱棣就非常笃信风水相术,所以他认为将来自己墓地的风水一定要是最佳的。
采访
记者:十三陵在北京的昌平的选址,听说有很多的故事,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是朱棣微服私访大队人马到这个地方来,看见村里头正在办喜事,他说今天这个日子并不好,也不是黄道吉日,怎么村里头会办喜事呢,然后就上来村里头的一个老头,说我们知道今天有贵人要来,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在这里就办这个喜事要接这个贵人,朱棣一看这个人说话不凡,就问你是什么人,他说我是姚广孝,你懂这些东西,他说我懂,那么好,你跟着我走我今天正好要去看万年吉地,就到了昌平这个地方,然后姚广孝就替朱棣选了这么一片地方,然后朱棣就问他,这么一片地方能不能保我的江山千秋万代啊,然后姚广孝就回答说,可以啊,可以保陛下的江山,万子重孙,然后朱棣听了很高兴,没说到这其实说是一个隐语,万子就是万历之子,重孙就说了崇祯,就到这个时候你的江山就没有了,这个当然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像这样的故事在这个选陵址的时候,是不是也还有其它的一些?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