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合璧坎坷路
历时7年这幅写实写意相结合,鬼斧神工的浩瀚长卷才最终完成。
泛黄的画卷,仅黑白两色,便勾勒出富春山无限美景。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值得人细细品味。融众家之长的笔触、勾勒出与造化争神的气韵。透过这幅画作,依稀可见元代画家黄公望,对山水家园的无限痴迷和眷恋。
王小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呢,是黄公望晚年79岁的时候开始画的,那么因为他本身他的山水画的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那么他画这幅画当然是驾熟就轻了,对他来说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也是很愉悦的,因为为什么?因为他当地的那个富春江那一带,它本身山水就非常的秀美,环境很好,那么他又是从观察自然当中,体察那个大自然的一种奇妙的变化,山水的阴晴,那么晴晴雨雨啊,他都是体察得非常的深刻的,那么在画的那个题跋上面呢,他自己又写了就是画了三四年都还没有画完,那么可见这幅画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那么这幅画就是从他开始画79岁,7年以后他就过世了,那么这张画也有可能他是在去世之前,才得以把这幅画画完,所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幅画是黄公望,应该(是)他一生的心血的结晶。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人山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明清一直持续到现在,无数画家痴迷于对他的画作、画技进行模仿。
王小红:那么像这幅图呢,尽管它是那个明代的一个明初的一个大画家谢缙,那么他尽管不是临摹《富春山居图》,但他的笔墨技法呢,其实也就是那个宋元人过来的,那么尤其是黄公望他的影响太大了,那么像黄公望那种山水的那种技法呢,在这里边呢,其实也有所表现。那么山上他那种皴法,都是非常的,就是他的那个代表性的,那种跟乱云皴一样。你看山石皴法,但是它的线条又非常的松秀,你看胎点呢很密,但是又不是密而不乱的那种做法,那么还有那种像那种松树啊,整个那个草堂啊,就是把当时那种隐士的那种生活气息都给他反应出来了。
黄公望再创画坛传奇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作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这是它入馆后第一次外出展览。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博物馆为此举办了一场赴台前的点交启运仪式。
冯明珠“这可以说是画坛的一件盛事,也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黄公望,让黄公望这位老先生在21世纪的时候,再创画坛的传奇。”
当时从台湾来参与点交仪式的冯副院长很感慨地说,自己最羡慕现场的工作人员,能这么近距离、仔仔细细地观赏这一幅画。对此,我很有同感!其实啊,历代喜好山水画的人都跳不过《富春山居图》。可是遗憾的是,虽然今天富春风光依旧,人们却再也看不到黄公望高度艺术化的《富春山居图》全卷真迹。因为原画已经一分为二,并且有一截已经彻底损毁。那么它原本是什么样?这么一幅伟大的作品,世人爱之心切还来不及,怎么就把好端端的一幅画,毁成两截了呢?
完成这幅画不久,公元1354年黄公望辞世。这幅画却开始了它人世间颠沛流离的命运。因其完美,它得到无数人的痴爱,从第一个收藏者无用禅师手中,它一直流传下来。其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收藏者沈周。
杨:这个沈周为什么值得一说呢,就是沈周看到这张画以后他几乎是呆住了,他深深地为这张画,画得如此之好,如此之精妙感到折服,但是好像根据传说,好像他觉得这张画上面,几乎没有什么题跋,他觉得很可惜,后来他送给他的朋友想向上面写些字,题些字,结果呢据说被这个朋友的孩子偷偷拿出去,就占为己有,而且回来还骗他说是,是没有了,被偷走了,所以沈周是非常的痛心,但是又无可奈何,后来这个因缘际会居然沈周有一次在市场上在画摊上看到了这张画,欣喜若狂,但是没带钱,等他凑足了钱回去再想买这张画的时候,这张画居然是没有了,可能是给别人买走了,所以对沈周来讲确实是痛心疾首。正因为他爱之深切,又感到失去这张画的这个无比痛心,据说是后来他硬是凭着他的记忆,背摹了这张画,就是完全凭记忆临摹了这张画,这个你们也可以比照一下,这张,沈周的这张临摹的复制件,现在就放在我们浙江博物馆,这个《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的边上。
那么像这张图呢他就是凭着记忆那么给他画出来的,长卷它也是山脉起伏连绵在一起,那么远山啊,包括有村落啊,还有这个隐士啊,那么江天辽阔,那么它还是错落有致,那么就是,他可能当时对《富春山居图》记忆非常地深,那么这整幅长卷看起来呢,要是跟原作一对比的话,它的整个构图的结构,跟原来原图就是不相上下,它像前面整个部分,包括那个山头,其实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参考。像这一段的话就是等于说是我们一个《剩山图》这么一个结构。
小片3:但是真迹从沈周之后,又陆续到了很多人手。加之于临摹本也逐渐增多,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之事也不断上演,真正的《富春山居图》之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那么这幅画,然后就一直这么流传,然后经过那个董其昌他也收藏过,那么后来再到了那个就是到了吴之矩,到了吴之矩以后因为吴之矩非常喜欢这幅画,那么就请当时的名人都做了题跋,包括董其昌,邹之麟,王世贞,都给他做了题跋,那么像邹之麟呢还把这幅画比作那个王羲之的兰亭,就地位非常的高,那么结果这幅图就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就吴之矩呢后来又传给他的儿子,叫吴洪裕,那么他也很喜欢,因为传家宝嘛,本来就是一个惊世巨作一样的一个作品,那么他就是时刻带在身边,就是不离身的,就是跑到哪里,带到哪里,平时也都是用鲜花,一种名画,名卷给它贡在一起。
杨:他懂画,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到了晚年的时候,到了顺治年间的时候,他不久于人世了,不知道他怎么想,中国古人里面是有这样的情结,就是说太喜欢的东西,舍不得与他人分享,干脆和我一起落葬吧,当年唐太宗不也是吗,兰亭序他据说太喜欢,谁也舍不得,干脆给我,给我当陪葬品吧,吴洪裕也是这样,他已经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弥留之际请家人,他说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随我而去,结果他的家人,他的孩子也都知道这张画之宝贵,就在他弥留之际,看看火苗起来了,他也一口气就咽下去了。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