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历尽坎坷见真情——我的父亲和母亲

2011年08月19日 16:48
来源:艺术中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李之清

1940年1月,父亲经我的大伯李宗恩(时任贵阳医学院院长,也是贵阳清华中学的董事)介绍,到贵阳私立清华中学教书。这个学校是由我外公周诒春和一些清华大学毕业的抗日青年创办的。1942年9月,母亲也从敌占区辗转来到清华中学。据贵阳清华中学学生陈扬铨的回忆:“李宗津和周珊凤老师相识不久就堕入爱河,经常看见他俩在公园河边散步谈天。1943年我念高三时,他们在花溪边的‘小憩’举行了婚礼……”

我的父亲李宗津1916年10月24日出生在苏州。我爷爷做过清政府的知县、知府,民国初年做了一任山西财政厅厅长。在我父亲懂事时起,家庭的经济情况已不太好。在他11岁那年(1927)爷爷就病故了。父亲同父异母的大哥李宗恩把后母、四弟李宗瀛、五弟李宗津和小妹李宗蕖接到了北平。1927—1934年间,父亲在北平私立育英中学念书。毕业后出于对绘画的热爱,他违背兄长的意愿南下就读于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从此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我的母亲周珊凤1916年4月12日出生在上海。1935年读高二时,因学习成绩优秀被校长Alice Moore推荐参加考试,竞争美国闻名的布林茅尔女子学院(Bryn Mawr College)为中国女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名额(每隔四年一个),获得成功。1935年10月开始,她以May Chou的名字赴美国学习,成为该校首位东方女性学生,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为日后亚洲女生进入这所洞天学府开创了先例。回国后,她先后在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教授英语。1942年她和弟弟,即我的四舅周耀康结伴,辗转到了大后方的贵阳。

我的小姑李宗蕖曾回忆说:“你父母交朋友的时候,周老伯(我外公)曾对你母亲说:你找一个搞艺术的,虚无缥缈的,小心以后吃不上饭。但在你母亲结婚时,周老伯还是为她举办了婚礼。当时婚礼的女傧相是我,男傧相是清华中学的老师梁庆煜。我的小哥李宗津为婚礼还专门做了一套灰色的再生布中山装。不过我的嫂子不喜欢应酬,她觉得这种仪式太没意思了。” 弟弟曾问过母亲,当年为什么会嫁给同一所中学里教书的父亲。母亲说,因为她觉得父亲是个好人。在花溪时,我外公有个朋友叫虞振镛,虞的大女儿和我的四伯父李宗瀛是一对恋人。所以我父亲有时也去虞家蹭饭。他一进门就会问,有没有我的饭?虞家几个比父亲还小的女孩子就会拿他开心:没你的饭,没你的饭。他也从来不会生气。父亲是一个乐观、单纯、热情、坦诚,对人从不设防的人。用我的姑姑的话说:他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

父亲1945年初至1946年到北平前,都是以卖画为生。母亲的老朋友胡世平先生告诉我,1946年,在北京美国学校校友聚会的时候,他听见我的父亲对别人说:“你们谁认识需要画像的有钱人,请介绍给我啊。”说明当时我父母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紧的。父母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从事的专业也完全不同,各干各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上的交流。父亲是画家,对音乐也很喜爱。他曾告诉过我,他的嗓子很好,可惜音准不好,否则他就会去学声乐。我喜欢听古典音乐也是受他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资料室的孙鹰老师曾对我说过,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入学时,父亲在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上,唱了一首《老人河》,让她至今不忘。可是,母亲并不懂画,也不喜欢听音乐。20世纪50年代家里买了一台熊猫牌的收音机,父亲和我常会听音乐,父亲笑着说,收音机对母亲的作用就是听天气预报。而母亲一生的事业就是做了一个非常优秀、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英语老师。父亲很早就告诉过我,母亲是一个语音专家。母亲同事的女儿吴桐的文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时,有一次学校请了周珊凤阿姨来给我们讲有关英文语音的要领。那是我在搬离中关园后首次与周珊凤阿姨重逢。十几年未见,周珊凤阿姨已是两鬓如霜,但仍旧优雅从容,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她的良好教养,大家风范。她主讲的那堂课给北外师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连在座的外籍教师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性格上看,父亲是个外向、热情、很感性的人。母亲则是外冷内热,十分理性。虽然他们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爱国、敬业、正直、善良、乐于助人。这和他们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亲是由我的大伯李宗恩(1947—1957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任华裔院长。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专家)供他上学的。大伯常教育父亲“人应当自立”、“应当努力工作”、“作一番事业”和“做事要负责”等。父亲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四哥李宗瀛(“一二•九”时参加了共产党,后任香港《大公报》编辑),让爸爸了解到共产党是能救国的。

我的外公周诒春对子女要求更为严格,要求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出国深造,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要爱国、敬业。 1914年10月30日,时任清华学堂校长的外公在美国演讲时说:“诸君毕业,可归即亟归,勿久留此。需知中国需才急也……”他又言留美归国学生之大病:“一曰自高身价,二曰不切实用(Fallshort of real practicality)。”外公认为:“择业不当贪货利 、骛虚名,当以天性之所近,国家所急需,造福于人类为准绳。”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后代。所以母亲虽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却一生俭朴。我外公曾给了她一些股票,她觉得那些钱不是自己的,为了纪念外公,1991年,她把那笔钱捐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周诒春青年教师奖”,后来又以薛兴怡(我的四舅妈)的名字再次捐款。

标签:父亲 母亲 见真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