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见证最后的萨满:原始祭典

2011年07月07日 09:2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串场2:苏日台老先生那句“她去世之后萨满已经没有了”的话,颇有深意,我们能感受到他语气中有一丝惆怅。在他看来,萨满离开了原始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割断了联系,那种凝聚氏族血缘、以氏族生存发展为己任,并能抚慰部族心灵的萨满已经不存在了!他告诉我们,要想了解真正的萨满文化,如今可能只有到博物馆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那里有一个他多年前苦心筹建的的萨满文化博物馆。

小片1: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解放前人们多信奉萨满教。随着生活方式的逐步现代化,原始的游牧活动已经变身成激烈的曲棍球赛事、城市广场上的群体舞蹈。人们已经越来越少地进行萨满祭祀了。当地政府及早意识到了萨满文化的濒危性,在莫力达瓦建起了一个最大的萨满文化博物馆。它坐落在一座山坡上!巨大的萨满铜像顶天立地,仿佛天地之间的一个惊叹号!

萨满文化是达斡尔族千百年来一直信仰的一种文化,那么作为达斡尔族来讲,我们在这里建了我们的萨满文化博物馆,也打造了世界独无二的,一座萨满的铜像。

苏月台:这萨满博物馆铜像高度有22米高,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铜像。

记者:我看他的面孔还是西方人的面孔。

苏月台:对,制作的时候可能他参考的资料可能不太够。

记者:下面我看也挺有意思,上面有一只,肩膀上落着一只小鸟,手上拿的是什么法器是吗?

苏月台:小鸟它作为一种萨满的一种信使,萨满神跟天神的一种,中间的一种媒介,它起的作用。

小片2:在萨满世界里,很多的事物都有灵性。萨满做法使用的法器、服饰都有神性,因此平时是不能轻易示人的。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都是苏日台老人经过考察后复制而成。

这张画在白桦树上的老人脸,人们叫他白那查。他是无所不在的神,能够变成野兽模样,也能够变成人的形状。

苏日台:猎人进山的时候都要为了求到更多的猎获物都要进行一种仪式,哪怕是单个的猎人他都要崇拜树木、能够获得更多的猎物,所以往往在树上用刀把它挖成一个剖面以后,上面画一个老人的脸形,这样的话进山的时候他就要把自己贵重的东西放在它下面,争取获得更多的猎物,出来的时候,他要把猎获物放在树下,这样的话呢,他就把那些猎获物的血抹在这个像的脸上,就表示感谢他。

小片3: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又是少数民族中的少小民族,这些民族传统上都是以渔猎、游牧为生,部族成员也都信奉萨满教。另外,这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部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就集中在了萨满文化中。

下片4:这些在我们看来仅仅只是装饰功能的面具,在萨满巫师看来却是护佑自己的神灵。

苏日台: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在原始狩猎的时候,这些民族,都是用弓箭,或者扎枪这种原始的工具来狩猎,但是呢,这些工具呢,离他狩猎的动物对象远的时候他打猎很困难,所以来讲,他就是采取了一种伪装的办法,把一些鹿皮,鹿头皮扒下来套在自己头上,或者是用兽皮把自己蒙上,这样以后呢野兽以为他是同类不太防备,所以面具神形成了,面具神形成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的萨满来讲都是酋长兼萨满,就是狩猎的指挥者他本身就是主持,回来以后为了庆祝自己的丰收,每回来以后都要感谢神灵,他要举行仪式把自己获得的鹿啊、狍子啊架在树枝上,大家一块来敬神,他们不是把自己劳动中创造的手段认为是自己所创造的,而是认为他本身有神力,所以就面具神就开始出现了,出现以后呢,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生产手段的改变,这种萨满就把它作为一种,又作为另一种含义,就是萨满做法的时候,他跟魔斗争,魔往往能够看见他的真脸的话,能够记住他,要进行报复,所以他用这种面具神,面具戴上以后,就是恶魔就不知道他是谁。

小片5: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萨满做法时,使用的法器都是单面鼓。他们相信敲响萨满鼓,神灵就会听到自己的召唤。

苏日台:萨满鼓产生也是在原始狩猎时期的一个产物,它为了,当时的个体的狩猎方式是很少,因为个体的力量,很难把一个野兽制服,所以采取群体的围猎的方式,这时候他们怎么样去围猎的过程除了呼喊以外,他们都要敲一些鹿皮,干的鹿皮,敲了以后它发出声响惊吓动物,它不知所以然,就被射杀了,所以呢,就形成了一种,他们也是把自己创造的这种生产工具,他认为是有它的魔力,回来以后他把它逐渐的形成了一种单面鼓的形式。

串场3:苏日台老先生还给我们讲起多年前发生过的一幕:2002年,地方政府动员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有些老猎民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原始森林。当人们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时,他们只回答了九个字“山养鹿,鹿养我,我不走”。九个字,简单而质朴,却耐人寻味,他们的精神生命已经与大自然生长在一起、不可分割。透过这件事,我们再来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神圣的萨满祭祀,或许更能接近其精神本质。

小片6:这件萨满服是根据老萨满纽拉生前所用的萨满服所复制而成的。睹物思人,80岁高龄时纽拉最后一次跳神祭天,在那次仪式上纽拉不停地与神交流,她说自己老了,不能再当萨满了,她不停地祈求神灵离开。纽拉过世后,她所在的部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人物。用心留意这套她穿了一生、近百斤重的衣服,我们能触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消逝的萨满世界。

苏日台:首先来讲它是用鹿皮做,鹿对他们来讲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料,但是呢,他感觉鹿对他们形成这么一种生命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讲,他崇拜的过程中,他就把鹿整个萨满服来讲用鹿来塑造,所以来讲,萨满服是用鹿皮做的,并且把动物的鹿的骨骼,结构,他都要做出来,比如这个是鹿的上肢骨,中间是关节,上臂骨下臂骨关节,这个是,这横的是鹿的肋骨,一共是七条,两边是十四条,再有这个中间的这个铜,下面的铜往外突出来的这个,表示鹿的肚脐,上面的一些穗表示鹿毛。他是这样的。再有就身上来讲,把他们的对自然界的各种崇拜物都集中到放在这里,比如说,这个是仙鹤,它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表示人跟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下边的是两边,一排十八个,一共是36个野鸭,也有人说是天鹅,这就是一种他崇拜,他感觉这个鸟是比较温和的,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它是候鸟,当时的人们对季节的掌握,不像后来有农历公历他不能这么计算,他只能靠动物的生态变化,春天来,秋天走,这种物候历法,过去来讲就是农历和公历出现以前,大部分这些原始民族物候历法,来掌握自然界把握自己的生产形式,所以他有一种物候历法的作用。

小片7:纽拉的萨满服是她自己亲手、经过多年缝制而成,上面的每个小装饰都有她自己的用意。

小片8:将恐惧变成崇拜,将美好与希望都编制进这充满神力的法衣上。山林中的女儿,穿着它,就能见到无处不在的神。

苏日台:上面这袖子上也有,一共是36条,柳叶形的造型,就是代表鱼,她希望他们的部族,因为当时来讲没有什么医疗条件,一有着一点传染病的话这些民族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她希望她的部族像鱼一样的繁殖。

小片9:因为每个民族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所崇尚和恐惧的对象也不同。赫哲族传统以渔猎为生,他们民族萨满服的图腾里有大量鱼的形象。

苏日台:因为赫哲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生产,所以他的萨满服里面更多的表现一种人与鱼这个生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上面的这种排列的东西,这是很,它就表示鱼骨,再有就是它的衣服下边,也挂了很多皮子做的鱼,表示它的鱼神,同时他也崇拜鹿啊什么也有,那他的帽子,也是袍子角做的,所以在原始基础上,它又更加加强了它的鱼神的崇拜,就是人与鱼之间的,生物与鱼之间的生物链的关系,他在萨满服里表现更多。他们的萨满服的萨满的鞋很有意思,它用鱼皮做了以后,把鱼翅挂在这个鞋旁边,这就是形成一种鱼翅做的萨满鞋,他就表示萨满穿上这鞋以后,能像鱼一样自由的海阔天空的飞翔,表示他萨满的功力,也是一种对鱼神的一种崇拜形式。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萨满 原始祭典 斯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