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就是现在考古上看见的,是最早的,也是最近这两年他们在陕西韩城县发掘过那是东周的。
记者:芮国墓。
刘绪:对,定下来这个属于芮国的,那儿也有俑。
记者:那是个石俑。
刘绪:没有。
记者:有木俑?
刘绪:漆木的,烂了,里头形成空洞了,灌上石膏呢那个人样还能出来,原来他们说那是最早的了,现在考古看,那不是最早的了,大河口的是最早的,
记者:对,河这边的比它早多了。
刘绪:对。
解说16:因为没有史书记载,青铜器上的铭文成为我们打开霸国历史之门的钥匙,霸国可以说是一个记载在青铜器铭文上的诸侯国,在这些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中,考古人员发现其中一些青铜器上竟然铸有“燕侯旨”铭文。
谢尧亭:燕国的器物目前发现了有这五件,两件爵两件卣和一个尊,那么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件大卣里面又出土了这一套酒器,这一套酒器,那么这一套酒器呢有五个觯,还有一件斗,这是舀酒的,就是从卣里面把酒舀出来,舀酒的这个叫斗,就是咱们烟斗的斗,它是舀酒的,还有发现的这个罐子,这个罐子呢是带把的罐子,它也是一件酒器,这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它这个底部略微有点凹,凹底的,上面的花纹呢应该是后刻的,不是当时铸造的,后刻的花纹,这就很像咱们现在那个喝酒的那个分酒器,就是没有流,所以就是说在古代呢这个酒器已经是非常发达了。
解说17:燕国青铜器传世极少,竟然有五件都出现在了霸国墓地中,这对考古人员来说是个意外惊喜。而与霸国邻近的倗国,也有青铜器出现在霸国墓地中。
谢尧亭:那么我们看到这是一对盆,这一对盆是形态和铭文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盆它非常重要在哪儿呢?就是它的内底也有一篇铭文,这个铭文写的是倗伯造作旅盘还是盆,下面那个字不太认识,搞古文字的也不太认识,倗伯就是这个绛县横水墓地的国君,就是绛县横水墓地的主人叫倗伯,造作就是开始做这件器物,完了其万年永用,那么倗伯做的这一对盆,怎么能埋在霸伯的墓葬里面?这就是我们说的赗赙制度,也就是当时霸伯去世以后,其他的国君,倗伯的国君给他送的礼。
串场3:赗赙制度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助葬制度,在贵族死后,由王、诸侯或者其他方国的首领赠送车马、衣物以及钱财等随葬之物,以帮助埋葬死者时使用。赠送不同的物品,名称也不相同。《春秋公羊传》有记载:“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霸国墓地中会出现燕国、倗国的青铜器,就是这个原因。赗赙制度是周代礼治的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宗族的稳定。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宗族制度开始瓦解,赗赙制度也逐渐丧失了它的基础。春秋时,各诸侯为了和战,会利用赗赙往来进行外交活动,此时的赗赙制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随着诸侯越来越少,赗赙制度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转化为民间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解说18:在霸国墓地中,还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一件三足盘引起了考古工作人员的注意,因为同样形制的陶盘在绛县横水倗国墓地也有发现。
谢尧亭:我们刚开始不知道,它是什么用途,我们以为它是一种盛食器,后来呢,发现这个村,现在的大河口村,还在用这种东西,相似的东西,来进行烙饼,所以呢我们就认识到它有可能当时就是一种炊器,用来烙饼用的,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中华文化,悠久的这种传承性,就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它可以经久不衰,一直可以流传下来。
解说19:霸国墓地另一大重要发现就是这些原始瓷器,原始瓷器也叫原始青瓷,它们是古代人从制作陶器发展到制作瓷器时最初的尝试,虽然看起来粗糙,却是非常罕见的珍贵文物。
记者:那这一次的话,霸国出现的两个青瓷的器皿很完整,而且器形也不小,它会是本地的呢?还是在南方烧了以后,从南方给到这地方来的呢?
刘绪:这也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致,因为原始瓷器来说虽然(河南)二里头有,但是很少嘛,在人家跟它同时的,咱们国家的东南部地区也有发现,在上海它叫马桥文化,基本跟它同时,人家也有,从这个时候开始往后越来越多,商代、周代、原始瓷器东南地区很发达的一个区域,反而在比如说中原地区相对说很少,有是有,商代墓葬里头也有,原始瓷,那么西周也有,但是数量远远没有人家多,这样呢就是有人说这东西可能是从东南地区,因为人家那儿发达嘛,人家比你发达多了,人家窑都能找见,你那窑都没找见,你说你这儿烧的,连个陶窑都没有,原始瓷器窑都没有,人家那有的是,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意见就是根据器形,说有的在那面找不见这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