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汉语正改变世界大脑(图)
2010年12月23日 18:17 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汉语产业才刚刚起步

会否在故乡“沦陷”?

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是否会在她的故乡沦陷?

加拿大留学生詹姆斯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喜欢形式简洁意蕴深远的中文,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可是当他想和中国同学谈谈古诗词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和他练练英语口语。

“我的中国同学讲话时经常夹杂着英文单词,有些成语他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且很多人的中国字写得不好看。”詹姆斯有点失望。

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在自己的故乡却多少有些处境尴尬。

喜欢流行音乐的公司职员张乐明,对英文RAP特别着迷,“中文歌曲里加上一段英文RAP,即使听不清唱的是什么,感觉也很酷。”

在一所中学教语文的徐晓敏,陪孩子参加过一次“疯狂英语”的讲座。谈起数万人拥挤在体育馆,手舞足蹈地呐喊出英文单词的场面,她觉得兴奋又有些不可思议:大家怎么学起英语来都那么有激情?那种激情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在我的课堂上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怎么就那么难?

一位网友这样在留言板上大声疾呼:“全球化”的浪潮中,汉语已经黯然失色。

“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数月前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海峡两岸的多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都做出这样的表达。

余光中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汉语危机

初中生王凡很自然地把一堆网上聊天中的常用语移植到周记和作文中:“200”(公园)、“GG”(哥哥)、“GF”(女朋友)、“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披萨饼、麦当劳)……这些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的词汇,对于王凡和他的同学来说,却显得“活泼可爱,不死板”。

“汉语危机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被不少学界人士视为原因之一。

高级教师王辛铭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也有老师认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阅卷老师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网络语言”真的要“革”现代汉语的“命”吗?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师看重的是语言的规范性,旨在保证语言的纯洁性,但这种规范性要有弹性,是动态的不应是僵死的规范。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语文教育有问题”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在两个月前举行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这样表示。

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

著名作家王蒙,面对小孙子的语文题“傻了眼”。这是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话,给出的三个选择是: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我觉得都差不多,确实不会做了。”

他说:“我对语文教育持批评态度,是我从自己后辈当中碰到了呆板的教育带来的问题。”

专家这样总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肢解”语文,考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过分强调标准答案,不重视综合性;语法教学让人厌倦,过于理性、专业,耗时多而收效小,有的学生还可能被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语文阅读脱离语言环境,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曲解文本内容,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摆脱“工具化”倾向,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根本使命,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关照,唤醒青少年的心灵,维护民族的语言,也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拆除信息世界藩篱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中文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中国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

研究者称,拥有成千上万个基本字符的汉字跟只有几十个按键的计算机键盘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从计算机技术上来说,中文的操作系统一般都以英文操作系统为基础而开发,或者干脆就是挂在英文的操作系统上,往往不够稳定,相互之间也不总是能够兼容。技术细节方面的问题给计算机网络上的中文传递带来不少麻烦。

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soc.culture.)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这位学者质疑:如果为用计算机学英文,上了计算机就丢中文,那么以后计算机日益普及了,还要中文做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已展开大规模中文信息处理研究与开发工作。从汉字属性研究到汉字输入技术、输出技术、汉字字型技术、中西文兼容技术以及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信息系统等,取得大量成果。目前从汉字特征的不同角度提出的键盘输入方案多达数百种,手写输入、语音输入也已实现,数以千万字计的大规模汉语语料库已经建立。中文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已成为中国计算机信息产业领先世界的重要部分。

改良汉字的呼声近年来日益强烈,有学者建议借鉴日本汉字与拼音文字双轨制的经验,创建第二套以表音为主、字母形式的语文,弥补汉字传输信息的不足;在书写方法上分词书写,方便检索。

一个世纪前中文的巨大变革如今屡被提及,当年教科书和报纸开始采用白话文写作,同时引进西式标点,这些中国语文进化史上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件,使中文有了今天的面貌。“为了汉语的推广,为了提升汉语的竞争力,今天的改革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学者们说。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程瑛 编辑:王婷婷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