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命令下
被规定的汉语能否给力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对夹杂外文进行封杀,是否就是对汉语的保护?尤其当这样的保护来自于行政强制,真能如愿以偿?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文化首页

外文是语言纯洁性的侵犯者?

对待外国语言与本国语言的杂合,各国政府反应不一。

[俄罗斯]打响“俄语保卫战”

俄语不仅早已失去官方语言地位,而且正在失去通用语和族际交际语的地位,甚至还有沦为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趋势。 从某种角度讲,俄语的兴衰与俄罗斯在其国内外的战略利益休戚相关,俄最高领导人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该问题,并把“俄语地位问题”列为俄高层需重视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详细】

 

[蒙古]追远古代西方:世界大同的拉丁文

提起“蒙古人”,中国不少人眼前浮现的差不多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扬鞭跃马或住蒙古包的朴实的蒙古人。而在苏联影响下的70多年间,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西化了。吃的是西餐,穿的是西服,过的是西方的节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久前,蒙古政府计划放弃正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改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字,为此出台了《拉丁文字国家计划》。如果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到2006年,蒙古全民将正式使用拉丁文字。【详细】

[PK期待]评论:保卫汉语能否如愿以偿?

应该承认,任何一种文明,假如对于自身的文化和语言都不知道保护,显然说不过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出版总署对于出版物语言的规范,至少并非全无道理。然而,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夹杂外文进行封杀,是否就是对汉语的保护?尤其当这样的保护来自于行政强制,是否会如愿以偿?在这个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语言之间的渗透越来越平常的时候,拿什么来实现让汉语出版物中“千山A飞绝,万径B踪灭”这一伟大构想?其难度恐怕不亚于在大街上开辟出一个没有细菌的真空地带。【详细】

调查

调查

1.你会经常使用如NBA之类的英文缩写词吗?
不会
不清楚
2.你认为出版总署的封杀令,能否使NBA之类英文缩写词消失?
不能
不清楚
3.你认为出版总署封杀夹杂外文,能起到保卫汉语的作用吗?
不能
不清楚
4.你认为行政命令限定语言发展合理吗?
合理
不合理
不清楚
 

规范是汉语发展的炼金术?

汉语不纯洁的根结在哪里?行政规范汉语是否奏效呢?

网络热词:汉语纯洁的现实痛处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中文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中国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汉语文化空间。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详细】

 

传统文化:汉语纯洁的根源缺失

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在自己的故乡却多少有些处境尴尬。加拿大留学生詹姆斯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喜欢形式简洁意蕴深远的中文,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可是当他想和中国同学谈谈古诗词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和他练练英语口语。余光中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详细】

 

语文教育:汉语纯洁的起点无奈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在两个月前举行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这样表示。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摆脱“工具化”倾向,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根本使命,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关照,唤醒青少年的心灵,维护民族的语言,也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详细】

 

“保卫汉语”大事记

2010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禁缩令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

2010年4月广电总局向央视下发禁缩令

广电总局向央视下发了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2009年人民网强国博客“保卫汉语”之争

傅振国自2009年11月起在人民网博客上发表“保卫汉语”系列博文,这些文章引发热议。

2004年著名作家王蒙提出反对拉丁字母化

2004年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王蒙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发言中认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汉语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反对拉丁字母化。

语言是行政权力的跑马场?

对夹杂外文进行封杀,是否就是对汉语的保护?尤其当这样的保护来自于行政强制,是否会如愿以偿?

民众如是说:这条禁令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明明有捷径却不让大家走,别怪民众有怨言,这条禁令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而什么叫“随意夹带”,新闻出版总署没有明说,更是给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足以吓得人浑身冒冷汗。其实,依据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出版的权利,而法律并没有就公民在汉语出版物中的外语文字的比例作出硬性规定。【详细】

 

学者如是说: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

对于“屏蔽令”,著名语词收集人黄集伟表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比如从禽流感到猪流感,到墨西哥流感再到最后的H1N1,我们对语词的选择有一个自动矫正选优的过程。对尚未定型的新词进行建议是可以的,而对于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硬性规定是逆潮流而动的。”
    而史艳岚博士也指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时间流程,当今世界正处于语词爆炸性增长时期,外来词出现在汉语中有利于我们推广先进的概念,也能推动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详细】

 

事实如是说:汉语和外语的天然糅合开拓了其境界

静观这几年来的汉语发展,倒是可以看出,由于汉语和外语的天然糅合,从而有更多的新词,开拓了汉语的境界。比如“粉丝”一词,起先来源于英语的“fans”,随着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使得英语原先的词被遗忘了,反而是中式的表达越来越有广阔的天地了。某某明星的“粉丝”,微博上关注了还是“粉丝”,报纸上在说“粉丝”,电视上还在说“粉丝”,网络上更是离不开“粉丝”。试想,简单的一纸禁令,能够让“粉丝”消失掉,让汉语显得更规范和纯洁吗?【详细】

 

禁缩令下哪些书会成为“禁书”

我国现用社科名词术语约七成源自外语

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至少七成是从日本等国家输入的。像组织、纪律、经济、商业、干部这些名词,在古汉语中要么找不到,要么根本和今天的意思截然不同。这些词汇,也要“排除在外”吗?【详细】

按此标准《1Q84》之辈将沦为“禁书”?

在出版物禁缩令的检视镜下,应当如何处理《1Q84》之类的书籍呢?
    真要如此较真的话,那我们很多的书籍估计会成为“禁书”。这对学术或者文化的交流而言,显然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文字其实也是一种科学,需要包罗万象。 【详细】

   

母语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魂,将汉语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理所应当。但文化也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而发展,汉语概莫能外,我们或许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凤凰网文化中心 | 编辑:王婷婷 韩宵宵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文化专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