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张爱玲的苍凉和残酷
2010年12月13日 21:31 中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止庵

止庵,又名方晴,原名王进文。1959年1月16日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当过医生、记者等,现为自由撰稿人。1972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下列著作:《樗下随笔》(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如面谈》(东方出版社,1997年)、《俯仰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樗下读庄》(东方出版社,1999年)、《六丑笔记》(东方出版社,2000年)、《画廊故事》(东方出版社,2000年)、《史实与神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插花地册子》(东方出版社,2001年)、《老子演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不守法的使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苦雨斋识小》(东方出版社,2002年)、《沽酌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向隅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怀沙集》(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张爱玲画话》(与万燕合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和《罔两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编辑校订下列书籍:《周作人自编文集》(共三十五册三十六种,周作人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苦雨斋译丛》(共十四册十二种,周作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003年)、《周作人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关于鲁迅》(周作人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艺术与生活》(周作人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周作人晚期散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阿赖耶识论》(废名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杨绛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沙鸥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和《沙鸥谈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聊天室请来了著名的学者,止庵先生,我们先请他给大家说几句话。

止庵:大家好,我来这儿跟大家交谈,希望我能够是一个对张爱玲很喜欢的读者,希望能够做一下交流。

主持人:张爱玲出生在哪一年,止庵:20年。

主持人:去世在哪一年?

止庵:95年。

主持人:血型是什么?

止庵:我觉得我读张爱玲现实的作品,后面那个人我就不管了。

主持人:那你知道她属什么?

止庵:不知道。我对于这个人没有特别大的关注。

主持人:可见你不是张爱玲的追星族。我觉得你还是她的文字的研究者。她最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

止庵:她有一个谈吃与画饼充饥,我看她写的都是快餐之类的。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吃的。

主持人:最喜欢什么样的颜色?

止庵:这个得看她,应该我想是犯冲或者是协调的。

主持人:我记得好象她那个文章里有一句话,她说,红粉的颜色是能够闻得到香味的那种。

止庵:她对很多颜色,都能够有通感,很多的颜色都能够想到味道或者想到什么东西。我想这是艺术家的一个敏感的地方。所以一定是她对某一种颜色特别的。她喜欢闻汽油味,这都是一种敏感,她是一个敏感的,对什么颜色,比方说,她有一个毕业证明,她对一些字都有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是说她对这个东西敏感,对那个不敏感,而是她对这些东西都敏感。这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个素质。

主持人:可能很多的嘉宾都知道,张爱玲最近新出了一本书叫做,叫做《同学少年都不贱》,我看了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这是不是一个玩笑,因为好像不大可能,这么多年,她去世这么长时间,怎么会突然冒出一个新的作品?

止庵:我觉得没有真实性的疑问,应该是很典型的张爱玲晚期的作品的风格。

主持人:那他是怎么发现的?

止庵:我在书店发现,我买了。这个书怎么出在那个书前面。陈子善写了一个序言,他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张爱玲生前曾经讲过,她不发表这个作品。但是她还是发表了。

主持人:我想很多人都很难过,为什么大家违背张爱玲本人的意愿,因为很多人对这个作品的评价很高,为什么还会有人出版这个事呢?

止庵:这个事其实是两个事情。一个是这种作家的意愿,违背作家意愿,这个事情早就有先例。要求把她的作品都烧毁,但是她的朋友没有烧毁,还是出版了。这种事情有先例。这里面牵扯到一个事情,张爱玲自己这个判断对不对。明显的判断是不对的。或者对于他来说,是对。但是我们不能认同,或者我们不愿认同,张爱玲的这种犯错可能也是这样的。我想有可能是。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这个作品到底怎么样,这个事情,我觉得张爱玲是一个判断之一,我们作为读者,我们也判断,我自己觉得,他不是强弩之末。我觉得很好。

主持人:怎么说?

止庵:张爱玲的创作时间很长。从最早的,比方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是30到35年的,这么长的时间。张爱玲本身有很多变化,有一个早期张爱玲,可能还有一个晚期张爱玲。过去因为这个晚期作品,都不是很多。可能没有特别意识到,有这么一个张爱玲存在。那么这个作品出现之后,我读这个作品,我就想起他大概同时,这个是73年到78年写的,这个时候他还发表过几篇作品。这几篇作品,包括《色·戒》,包括《相见欢》,还有《怨女》,这些作品大不同于早期的风格,如果在这个风格里面看张爱玲,我想可能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一定要拿这个传奇的前半部分,我指的是他写作的前半部分来看张爱玲,那么这个张爱玲可能不符合那个张爱玲,但是张爱玲是不是就有一个,是不是不能变化,我们可以形容刻舟求剑的这么一个思路去看。这都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但至少《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意外。

止庵:我觉得很好。我读这个小说,我联想到《色·戒》,我再往前看,有《怨女》,再往前看有《五四遗事》,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就应该写这样的东西。

主持人:我记得你对张爱玲的作品评价,就是说,她的苍凉和残酷。那么这个在这本小说里面是不是便的温暖了吗?

止庵:张爱玲的一生跟温暖大概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张爱玲的苍凉味非常重。是后期的主要的基调,如果说残酷是他前期的一个主要基调。呆会儿咱们再说分期在什么地方。她的小说小说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这种不如意,人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张爱玲对于人生的看法是活着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是得活下去。再往下说就是得找一个生存的理由,找一个立足之地。我觉得这个小说对于人生的这个立足之地。对于这一点的揭示,可以说是,必须张爱玲,应该有这么一个作品。否则的话,这一点,就没有得到完全揭示。这个可以从这个题目来说。关于这个题目,我看见有一种意见,《同学少年都不贱》,大家知道这是从杜甫的一个"同学少年多不贱"划过来的。我看有一种意见说,张爱玲误记,"都"和"多",有一个误记,但是我不相信她是误记,只有一个简单的解释。"都"比"多",还要多。多出来就是这个主人公,赵珏,它的自我感觉。也就是说,这个小说里边,有一处就是它主要是讲赵珏和恩娟这两个人,主要是发生在赵珏的主观的心理。在这个小说的中间的部分,恩娟到赵珏家去,赵珏有一个亲戚就说,她是少年,这个就是这个少年。她这个少年不贱这个恩娟肯定不贱,是少年得意。可是这个小说,是赵珏自己要有一个感觉。那么小说这个就是她和这个做比较。她有一个同性恋,以前有一个情人。然后恩娟,也有一个情人,过了好多年以后,才发现,她已经把他这个人完全都视如路人了。可是这个恩娟,对她自己那个情人,因为这个同性恋,是人生的一段,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是恩娟这个事过不去,她发现,恩娟这个人一生根本没有真的爱情,相比之下,他还是有真的爱情。所以这个小说在临结尾的时候,她说了肯尼迪遇刺。她找到了一个,我比她还不是差到那个程度,我还有我活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意义。这一点就是苍凉。我觉得这个小说要非常仔细地看。它的后期和早期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主持人:但是她这种苍凉有没有绝望?

止庵:我觉得张爱玲这个苍凉好象一个人走到悬崖边上,他不是往悬崖下看,而是转过头来看。

主持人:我就很想知道,一般女作家的东西都比较温暖,包括跟他同时代的知青,张爱玲的苍凉和冷酷是从哪儿来的?

止庵:在现代作家里有一个人跟他很相似,就是鲁迅。咱们先说张爱玲。张爱玲写过一篇《茉莉香片》,他里面有一个人物是言丹朱,他要帮助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就是聂传庆,结果把她打得要死。这个言丹朱为什么是这么一个境遇。比如说《花凋》,《花凋》就更明显。因为郑川嫦比言丹珠对人生的要求还少,她可以说,只是想好好找一个人,她甚至没有考虑她想找一个人。这个人结果也是得不到好的结果。非常惨。还有,比如说《红玫瑰,白玫瑰》。我们发现对于很多人,在张爱玲笔下,活得非常惨。这使我想起有一篇小说,鲁迅的《明天》。《明天》里面有一个嫂子,他有一个孩子,最后有病然后死了。我觉得,张爱玲和写《明天》的鲁迅之间,有一种相通之处。也就是说,在他们笔下,这个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那个好人,无辜的人的命运都非常惨。结局都非常复杂。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我们可以说,在其他作家里边,都不是这样的。我们看他们同时代的都不是这样。

我觉得,可以说有两个视点,我觉得,主要还要这么安排,是由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我们说叫人间角度。比方说我们是一个人,我看这个人我有希望,或者我没有希望,那都是我这个角度,我要追求,或者我有失落等等。这是每个个人的事。还有一个视点。如果我们超越这些个人视点之上,去看每一个人的话,就是在人间之上的一个视点,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然视点,拿这个视点来看,比如说谁也好,或者是言丹珠也好,郑川嫦也好,这个跟其他的人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个的视点,张爱玲拥有这么一个视点。她在这个人间以上,她看了人间之后,她就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就没有那么多具体的同情,我觉得,有很多作家,他可能没想到有这一点,也可能有很多作家,他想到,他害怕。就觉得,不能把这个事写得太绝,总得留点余地,张爱玲,鲁迅也好,因为他们拥有这个视点,这个视点,一下子就能看到。

这个我们可以拿很早的中国的两本书,作为这两个视点的代表。老子,我们可以认为是非人间视点的代表。论语作为人间视点的代表。老子里面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主管,是告诉你就是这么回事,他是陈述一个事实。老子讲,"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就是这么发生的。这个时候老子不是一个个人。他是代表一个自然在发出声音。这个实际上,我们在西方也可以找到。比如圣经里面,他说,已有的后必再有,已行的后必再行。这是他对我说的,不是我说的。张爱玲和鲁迅在这一点上,跟这种视点,或这种看法是相通的。在我们中国现代作家里,我觉得,只有这两个人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这个结果就是刚才说的残酷。残酷其实仅仅是他的一个结果。不是他要安排出一个事,而是在他看来,就是这么回事。

主持人:就是他高就高在这一点上。

止:这就是张爱玲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中国拿到世界上不逊色,不惭愧的地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婷婷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