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是钱锺书夫人、翻译家杨绛的99岁生日,按照杨绛祖籍江苏无锡的传统“做九不做十”,当算杨绛100岁大寿。据杨绛退休前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透露,当天没有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另据从杨绛亲友处了解到的情况,杨绛的百岁大寿将悄然度过,没有任何隆重的仪式。
本报特请杨绛的同事、著名翻译家高莽先生做画撰文来祝贺她。
杨绛先生一百岁了,虽然身体略显纤弱,听力有所退化,齐耳的头发灰白,但她仍然像一棵青松,耸立在山峰上,在阳光下闪动着一身碧绿,散发着大自然的醇香。
杨绛先生是位大文学家、大翻译家,是位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从不趋炎附势。她的寓所,仍然是水泥地板,从不装修,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也没有多少书籍。只有一些淡雅的花草,散摆在案头和阳台,给她带来一些青春的气息。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一位开明知识分子家中,兄弟姐妹多人。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21岁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学系,获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随后游学于英、法。1937年女儿钱瑗出生。1938年回国。
杨绛本名杨季康。有一次我们好奇地问她笔名的来历,她逗趣地说: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由此“杨绛”便成了笔名。1941年,在上海一家小学任代理教员时,写成剧本《称心如意》,公演了,从此便出现了一个“杨绛”。
日本投降后,她一度在复旦女子文理学院任外文系教授。解放战争胜利后,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1953年院系调整后,杨绛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科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到退休。
1962年,我调到社科院外文所,认识了杨先生。她总是坐在不显眼的地方,很少发言。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她在新中国已经经受了几次政治运动的冲击。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她和钱锺书先生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红卫兵和造反派的百般侮辱。钱先生屡遭无端攻击与诬陷时,杨先生全力卫护他。造反派把忿怒洒在杨绛头上,批斗她给钱锺书通风报信。杨绛没有感到屈辱,反而认为值得自豪。这位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性用坚定的语气说,她是通风报信了,因为她能担保“钱锺书的事我都知道”,而且“敢于为他的行动负责”!她的声音不高,每句话掷地有声,震撼人心。这种高风亮节的表现,远非每一对夫妇能够做到。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位女性的伟大与刚强。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时代开始。钱杨二老受到各方面的拥戴,国内外各色人物纷纷来访,请求拨冗时间赐见。他们总是婉拒谢绝。他们知道已经耽误了十年大好时光,不愿再为浮名浪费光阴。他们无比珍惜余生从事学术研究与创作的时间。
1994年,钱老患病割去一个肾脏,住院期间,杨绛先生守护在身边,帮助他解脱痛苦,给予安慰。1995年5月18日杨先生给我的信中写道:“锺书仍重病。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多么崇高的声音!话中的深情,令任何人都不能不为之感动。如今,钱先生确实在她之前走了,他的先走也许使她在精神上有些慰藉。错了次序,二老如何是好?
钱杨二位先生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但他们保持并发扬了中华民族夫妻关系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们永远应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