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流亡的故城》首播:中国首部诗人顾城纪录片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流亡的故城》简介 《流亡的故城》历经凤凰网文化频道近半年的筹划、考证、拍摄、制作,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顾城的纪录片,全长60分钟,成片于2013年12月30日在凤凰网正式上线播出。 “黑夜给了我黑

《流亡的故城》简介

《流亡的故城》历经凤凰网文化频道近半年的筹划、考证、拍摄、制作,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顾城的纪录片,全长60分钟,成片于2013年12月30日在凤凰网正式上线播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93年,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妻子谢烨以极端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世界。20年来,有关顾城的争议、传言、评价、猜测从未休止,却多集中在对他所谓谋杀动机和人格缺陷的论断之上,鲜有人真正从时代高度与多棱镜面解读顾城之殇。

《流亡的故城》旨在顾城逝世20周年之际,以影像纪录的方式重新打量这位朦胧诗人的精神世界,梳理他与谢烨、李英两位女性的情感脉络,探究20年前发生在孤岛上的谜样悲剧。纪录片还试图从更宏观的时代层面,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顾城和那“一代人”,追忆一去不返的“80年代青春期”。他们的荣光与离散,以及各自殊途的命运发展,恰是一个国家与时代流变的缩影。流落他方,故城难离,成为顾城终年之前的巨大困境。如诗人杨炼所说,“顾城的悲剧,既是一个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流亡的故城》采访了顾城生前多位好友,包括诗人杨炼、芒克、西川,诗歌理论家谢冕、唐晓渡,小说家友友,摄影家肖全,策展人宋新郁,《顾城海外遗集》主编荣挺进,更是邀请到顾城谢烨生前密友、顾城事件见证人文昕女士,首度公开讲述顾城、谢烨、李英三人感情纠葛、顾城谢烨悲剧始末。

此外,凤凰网文化特地20年后在顾城祭日10月8日登陆新西兰激流岛探访顾城一石一木自己建造的第二个故乡“小木屋”;探访八十年代曾经举办诗会的地方:紫竹院,玉渊潭,圆明园等,更前往东四十四条,探访了1978年北岛和芒克等人主办的《今天》杂志社老编辑部……

全片以顾城晚期最重要的组诗《鬼进城》和《城》来结构,从以人的视角看鬼的世界《鬼进城》开始,星期一到星期日再到清明时节,时代背景、诗歌兴盛、转折、高潮、死亡及复活,回归到以鬼的视角看人的世界《城》。以期对诗歌文字,这种最不容易注入资本的艺术,做影像表达形式的探索,用顾城的时代、生平、情爱、哲学,试图在20年后再次解释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诗歌创作。

旁白全部选用顾城的诗作、散文及小说,同时请到声音相像顾城的演员吕聿来配解说词,希望更准确地解释顾城,或者在众人的讲述和解释之中穿插,语言密集从而忽略语言;由于身份和创作的类同,基本全部选用原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作为配乐;另外,由于顾城生前影像稀少,纪录片引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剧情部分全部源于采访中顾城朋友讲述的事件以及顾城诗作画作中的意向为蓝本拍摄,试图再现顾城的诗坛、爱情、死亡和精神,以此展开一个新世界和还原一种生活。

大量有关顾城的珍贵影像、手稿、录音也随纪录片首次对外发布。

20年后再谈顾城:

诗人文昕:世人都说顾城是杀人犯 我要做他的辩护律师

文昕:当人们都说顾城是杀人犯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评价了,我想替顾城做一次辩护律师。顾城是那么美好的诗人,他自己又是非常地痛恨作为人性的很多的残暴类,他有一句话就是说男性在成熟之后就会具备一种暴力的倾向,这是他最痛恨的东西,可是他又恰恰走到自己最痛恨那个事情的里面去。

顾城、谢烨和李英,这几个人当中发生过玩命的状态,第一个玩命的状态是谢烨和李英之间,为了赢顾城的心,两个人都要让他为自己去死。中国是一个恩仇观念或者是自私观念很重一个国度,把人们最美好的东西一瞬之间全部都变成了彼此的仇恨。20年之后我再反思这个事件,我依然觉得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美好,他们每一颗心灵里面都渴望爱,可是恰恰到了最后的时候拔刀相向,没有一份完整的对生命的交代,我觉得这是人真的应该反思的地方。当然,20年前,即使顾城和谢烨死亡的时候也是作为夫妻,我相信,20年后,他们在天上也早已和解及释然,依然作为彼此最好的玩伴。

诗人杨炼:顾城的戏剧是个人悲剧也是历史悲剧

杨炼:实际上顾城的声音,在这个脆弱的背后,有一种尖利,眼神,在这种不太正面的看着你的眼睛的背后,又有一种凝视。他是这样两种形象的一个组合,弱,但是坚持,并直接但是实际上是很执著那样一个形象。

以童话之浪漫和屠杀之血腥,来构成一个廉价好莱坞版本的故事。但是这就大大的贬低或者,实际上破坏了中国可以说,二十世纪文学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顾城的戏剧性里面,既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也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历史的悲剧就是,包括中国整个从文革甚至比文革更早,20世纪的这番非常混乱的情况,一切都在错乱、错位之中。这个理想主义是以喜剧开始,以悲剧发展,包括文革等等都是在一种非常惨痛的经验之中,可以说达到这么一个奇怪的位置,但是以闹剧在回顾中变成了一种形象。总是发现在高喊着革命和进步的口号,但是经常回返到了一种,可以说很可怜的,甚至比起点还低的一个位置上。

文学理论家谢冕:朦胧诗诞生于变态的文革时代

谢冕:在朦胧诗出现以前,我们中国的诗歌是一个封闭的诗歌,与世隔绝的一个世界,与世隔绝的一个诗歌,诗歌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贫乏。由于朦胧诗这一代人的出现,开始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

我觉得我们现在谈论顾城应该把他的人和他的诗分开来谈,作为人他是有缺陷,特别是个人情感世界方面,他缺陷很大,一直到他最后悲剧性的结果,很多地方我们不认同。这个放在一边,只谈作品的话,他的诗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东西,他的诗歌做了很多的贡献。今天,顾城人没有了,但是他的诗还在。

摄影师肖全:顾城像小孩没有享受被簇拥和被膜拜

肖全:1986年顾城,舒婷,北岛等被选为十佳诗人到成都参加诗会,诗会他们朗诵结束以后,下面那些观众非常非常的热烈,尤其叶文福朗诵完《将军,你不能这样》,就把整个那种气氛全点着了一样的,所以大家对这帮诗人顶礼膜拜,每个人带的笔记本要找他们签名。北岛还是很慈悲的,给他们签名,但是顾城可能觉得丧失自由了,老出不去,他就不耐烦了,他就开始带头往外冲,包括最后合影的时候,他把脸拉长了,他都一直不开心。他很直率地表现自己的情绪,他是个很真的人,但是性情还是比较暴的,按理说一般的人,他应该享受这种被围堵,或者簇拥,被膜拜,但是恰恰他没有。

80年代,诗歌对人们影响非常非常大,诗歌能够像一种武器一样,历朝历代都用这样的文学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时代的特殊性,我觉得北岛、顾城他们当代的这样的一些诗歌,给像我们那样的一些文学青年,还是带来很多想像的,包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对自己的自由意识的这种成长,我觉得其实我们都是当代诗歌受益者。

诗歌理论家唐晓渡:八十年代现代诗歌变成一种替代性的宗教

唐晓渡:80年代从文革过来,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启的时候,诗歌总是走在最前面的,因为诗歌是一个民族的感官,他很像一个先知先觉者,还有巨大的勇气,因为很多人未必没有意识到,但没有胆量说出来,但是有人说出来了,所以这些东西聚集在一起当时形成了对诗歌的这种狂热的热爱,以至崇拜,现代诗歌变成一种替代性的宗教。

我们那时候,成夜成夜地谈诗歌问题,五个人横着睡一张床,基本不睡觉,有时候俩三天连续地讨论诗歌问题。整整一个80年代,我们叫诗歌江湖,很散漫而且具有共产主义色彩,就什么好东西大家分享,走到哪儿就是凭自己的作品就能结交很多朋友,有饭吃有地方住。

诗人西川:朦胧诗一代人,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人就是一个种族的流亡

西川:我对朦胧诗这一代人一直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尊敬,我之所以能够有一个写作气氛,不是我和我们这拨人创出来的,是北岛、杨炼、多多、芒克、顾城、江河,是他们这一代人给我们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一直对这些人非常充满感激,我觉得这种感激有一种文学的感激,也有一种历史性的感激。也许今天我们说起他们来,一个个都是牛气哄哄的人,都是大人物,大名鼎鼎,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人就是一个种族的这样一个过程。在80年代的时候,整个诗歌界就像一个江湖。那个时候大家都写诗,也是由于一些社会原因造成的,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不得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顾城 故城 诗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流亡的故城:首部诗人顾城纪录片 http://y0.ifengimg.com/a/2013_01/593d70f86f91eb9.jpg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