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流亡的故城》举行放映会 西川唐晓渡徐晓共忆顾城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流亡的故城》于2013年12月29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举行放映分享会。文昕、唐晓渡、西川、梁鸿、吴思敬、徐晓等与180余位观众一同观看了纪录片。

诗人西川发言

西川:顾城鬼气和疏离感很重 我“抓”不住他

著名诗人西川对顾城则是经历了从不喜欢到尊重的转变,“在朦胧诗那一代人中,顾城是我唯一不认识的,并没有私交。坦率的讲,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顾城,觉得他早期的诗歌太甜了。但是后来对他的认识有一个转变,而我对他转变的过程也是我今天过来的原因”。

“我个人很喜欢他后期作品。感觉是写给同行的。鬼气很重。他是不与人交流的。过去评价诗歌的标准在顾城诗歌里失效了,他的诗既不复杂也不简单。我感觉我'抓不住'顾城的诗歌。古代诗歌中,李贺也有这种鬼气。”

有现场观众请西川评价当代诗歌现状,西川认为,当今社会对诗人的期待是,他除了是个诗人,还要是个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分子,“很多人的失望表现在:认为诗歌不能反映社会了。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社会,无论发出什么声音,哪怕是激烈的声音,也很快被淹没。在今天这个社会,任何一种批判都开始变得很复杂。尤其是诗人的抒情性的批判被时政性的批判所覆盖。当今诗人除了是个诗人,还要是个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分子等等。同时具备口号性和简单性。如果不具备,那你的声音很难被接受。”

徐晓、吴思敬、梁鸿在活动现场(右起)

梁鸿:顾城是一个学术问题 必须面对他的不完美

学者梁鸿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无法绕开顾城。“谈到顾城,总有一个伦理困境,甚至是一个学术困境。大学总容易对顾城生平进行戏剧化讲解。这大学本身的问题。而都没有进行关于诗人和人的关系的反思。反思80年代语境本身,是否海停留在过于感性的状态。关于80年代思想内部我们迄今无法解决的症状。”

“我们谈论顾城,总是面临伦理的困境。作为活着的人,必须要面对顾城悲剧的事实,顾城一定不是完美的,也无需回避。而面对这种不完美,才是对一个人的尊重。仅仅停留在感性,那一定不够深刻。顾城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更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应该把顾城作为一个八十年代的历史人物,在学术上把顾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吴思敬:顾城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曾写下第一篇关于顾城的评论《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的学者吴思敬在影片结束之后,跟观众一起回忆了得知顾城去世的时刻:1993年10月9日,他在西郊招待所开会,传来了顾城去世的消息。向顾工打电话核实之后第一时间做了怀念专辑。几天之后他又去广播电台做了互动,社会上对顾城杀妻有了很大争论。

吴思敬认为,当时表示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老年,但是顾城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首先是怀念天才诗人。因为五四之后没有和顾城一样的诗人,并且他也是很难模仿的。

相关专题: 流亡的故城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顾城 纪录片 流亡的故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