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他们坚持把自己放在边缘里写诗

2011年12月15日 13:5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朱又可 王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巴西诗人邦维希诺是一个法官,他曾用笔杆子与巴西军人政权作战,1985年后,他转向描绘都市病和贫富不均。“从法律上说,诗人在赋予每个词应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他说。 (香港国际诗歌节/图)

诗人邦维希诺有点笨拙地抱着他一岁多的女儿。不写诗的时候,他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工作稳定的法官。 (朱又可/图)

斯洛文尼亚人托马斯·萨拉蒙当过外交官,巴西人雷寄思·邦维希诺现在是圣保罗市劳工法院的大法官,台湾人罗智成当过台北新闻处长,三个月前刚被任命为中央通讯社社长。虽然身处最主流的美国,但保罗·穆尔顿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尔兰诗人,保持一种边缘姿态。

因为诗歌,他们在香港会面了。他们都是诗人。

2011年11月9日到13日举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墨西哥、土耳其、巴西、爱尔兰等地的诗人来此聚会。除了参与论坛、诗歌朗诵、与中学生交流外,每个诗人还得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为他们个人出版的一册诗集,以中文、英文以及他们的诗歌母语对照。

邦维希诺、萨拉蒙和罗智成都是亲历了东西方冷战和社会转型的诗人。巴西是从军人独裁政权向民主化转型,斯洛文尼亚是从苏东体制向民主化转型,台湾则是从威权政治向民主化转型。当然,他们都不是职业诗人。

相比来自更稳定环境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往往质地更好,更有深度。诗歌节的组织者、诗人北岛也认同这一点,“美国稍微出了一点名的诗人都被大学收编,变成中产阶级教授,这从根本对美国诗歌上是很大的威胁。”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外在痛苦和内在痛苦与诗人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关系。”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1975年 1970年 写诗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