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编剧芦苇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

2012年09月20日 16:45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于一爽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白鹿原》准备太仓促难道不能放放再拍
 
  凤凰网文化:您看王全安那个《白鹿原》了?
 
  芦苇:对。为什么要这么仓促。
 
  凤凰网文化:因为只用16天的。
 
芦苇:我大概对它的质量,我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来自于常识,来自于经验。
 
  凤凰网文化:虽然您也是有很多导演,有那种短期内完成,但您觉得这个体量它不足以承担。
 
  芦苇:我跟你讲,这个基本上就是说,我们光知道《教父》这个电影改了多少稿,一稿、一稿的改,而且作为一个经典小说来说,越是经典小说,越难改,这是圈内的一个共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世界名著都难以拍出经典电影来的一个原因,它是两种素材,它是两种类型,它是不同的两种艺术类型,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是非常困难的。
 
凤凰网文化:所以芦苇老师咱们回到差不多20年了吧,1993年您是什么原因读到《白鹿原》这篇小说,然后当时您从电影的角度,觉得还可以诉诸电影。
 
  芦苇:《白鹿原》一开始是吴天明找我来当编剧。
 
  凤凰网文化:吴天明还是西安制片厂的厂长?
 
  芦苇:他不是了,当时已经不是了,但是他当时好像是拥有《白鹿原》的版权,电影改编权是在他手里,他找我来,我跟他,就是跟吴导演,跟陈忠实碰了好多次面,而且我后来给记者回答,我也说光饭吃多少顿我都记不清了。
 
  凤凰网文化:私交也非常好。
 
  芦苇:本身我跟吴天明就是老朋友,跟忠实也是老朋友,因为他是陕西作家,他在写《白鹿原》之前,我们就认识,他跟我们厂有合作过,我们就认识,都是老朋友,所以提起《白鹿原》这个事,都热血沸腾的,可是可这个劲儿,我说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个对得起陕西乡土的这么一部电影,当时是有这份心。
 
  凤凰网文化:然后吴天明找到您,您给他推荐导演,其实我听这个过程,甚至推荐过张艺谋、陈凯歌?
 
  芦苇:不是,后来是给投资方,后来因为投资方,因为导演这个换马是投资方决定的,其实我是没有权力的,那个时候一开始因为中途有一点时间天明不在中国,他不在国内,这个时候,我也推荐过张艺谋,我也推荐过陈凯歌,王全安是我最后一个推荐的,原因就是看了他拍的《惊蛰》,我觉得他拍的很有生活质感,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个长处。
 
  凤凰网文化:包括他后来的《图雅的婚事》,他好像是在偏纪实题材上好像比较适合。
 
  芦苇:对,他的起步就是一直是在做纪实,他的表演风格也是纪实。
 
  凤凰网文化:这也是当时我看采访您,对他如果做《白鹿原》提出一个要求,《白鹿原》绝不单纯是一个纪实的,它有史诗性。
 
  芦苇:不是,它是个正剧悲剧,它是个正悲剧,所以它不是纪实,所以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导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凤凰网文化:具体讲讲。
 
芦苇:他当然不一样,它的类型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比如我们就说,如果把《霸王别姬》拍成一个纪实性的电影,那是另外一个电影,但《霸王别姬》它是一个正剧,悲剧,从类型上来说,它也可以拍成一个电视,但是它是另外一部电视,《白鹿原》也是这样子的,就是说我现在看到他的拍摄手法依然是纪实,就是纪实的痕迹太重,它跟正剧和悲剧的一切展现方式都不一样。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芦苇 凤凰网文化 白鹿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