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文化成果网络展文字类之散文(短篇)
谱写青春乐章
10月22日,这是一个周末,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个周末,我比平时起得早,因为今天我们哈师大志愿者青年社要去呼兰敬老院。作为社会新一代的一份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给曾经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老一辈带去一份温暖,我倍感荣幸。
七点钟就从公寓开始出发了,本是想座校内公交到遥远的后门,但是,无奈今天是周末,小黄车也要休息,我和一个同伴不得不匆匆赶到后门集合。在初秋的早上漫步校园这还是第一次。凉风微微拂面,朝阳斜斜的从东方打过来,透过微浓的雾洒在我们身上,不禁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蜂拥去图书馆占座儿的人群,朝着朝阳的那个方向奔去,顿时觉得他们头上生了一个光环,美哉,妙哉!青春着就是好,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含义,生命的真谛如斯,伟大如斯。
到了后门,虽说等待的依旧是那拥挤不堪,满溢着怪味儿551,但,平时那种对它的恐惧和无奈已经荡然无存。作为一个活在人生头二十年的女孩儿,我也要为我的青春留下点儿有意义的色彩,不能再浑浑噩噩,要向“朝着朝阳奔去的那些人儿”学习,要无悔与自己的青春。
今天的雾特别的大,这是我到哈尔滨之后见过的最大的雾(当然,我到哈尔滨才一年),可见度应该不到五十米,今天551和其他的车一样,比平时明显的慢了许多,但是,道路上也不乏追尾之类的交通事故发生。漂亮的湿地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夹杂着不少的麻烦,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啊。青春也是如此,虽说“青春是一首歌,青春是一本书···”“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但是,如果,我们不赋予它正确的旋律和正确的内涵,那么岁月和美丽就会变成风尘中的叹息。
公交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慢慢悠悠,我们花了比平时多两倍的时间到了呼兰,面对西岗公园附近的8个敬老院,我们一行46个人被分成了八组,我和组织里的其他4名同伴儿被分到了一个叫“顺心”的敬老院,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去敬老院,满心的好奇和欢喜都挂在了脸上,拎着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和茶叶,就兴匆匆的去了。
这个敬老院离西岗公园不远,步行5分钟左右就到了。敬老院的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50岁左右的老板热心的给我们介绍了此院的概况,它并不大,住着不到10个人,其中包括他自己(日夜驻扎在此,照顾老人们),和一个40岁左右的半瘫男子,还有六个年过古稀的老人。
其中,年纪最大的97的一个老奶奶,虽然年近100,但是说话基本能听清,只是耳朵不好使了。在我们去时,就已经交代了我们是大学生,借着周末来看看他们,但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她拉着一个同伴儿的手颤抖着感动的问“闺女儿啊,你孩子多大了啊,在哪儿上学啊?”无奈之下,另一个老奶奶大声的对他解释一切,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老奶奶根本“听不见”院友的解释,依然用她那微弱的声音关切的问着“闺女儿啊,你孩子多大了啊,在哪儿上学啊?”生活在如此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真是痛苦啊,那写无声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慰藉。另外,这位老奶奶头腿脚不太方便,在我们聊天过程中她去了一次厕所,由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搀扶着(当时,照顾他们的老板去买菜了),我们是真心要上去帮扶的,但是,两位老人执意不肯,他们说,“她也算得上是我们的长辈了,相互帮扶帮扶是应该的。”听到这儿,我陷入了沉思,年过古稀的老人都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这些后来者都具备了么?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
一大行人送老奶奶到厕所门口之后就回到了原位,继续倾听听一个87岁的老爷爷的诉说。他有一个女儿,现居济南,本来可以和女儿一起居住,共享天伦之乐。但是喝呼兰河水长大的人,不论走到哪儿,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这方养育自己的土地,无法割舍。在女儿家住了不久就搬了回来,这几年辗转于呼兰的几个敬老院。老爷爷虽然年过耄耋,但他把“活到老学到老”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他有一个小的黑色的本子,本子虽不大里边的内容可老丰富了。有他在党的80岁生日时写的对党的赞歌和祝福。这部分内容当时老爷爷是带着老花眼镜,用为颤抖的声音逐字逐句的念给我们听的,那声音虽不是铿锵有力,但真挚的感情,感染了在座的包括他自己的所有人,情到深处眼中泪水泉涌,从泪光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资深共产党人,对党组织的无限热爱和感谢,看到了一个老人最真的感恩的心。笔记本里还有在各个敬老院闲暇时写的打油诗和短句,记录着他这几年来在各个敬老院的点点滴和对人生的感悟。当然,他也毫不“吝啬”地把他觉得有意义的小诗拿出来和我们分享,明显能感受到,其中满溢着对敬老院的热爱。是啊,敬老院就是他们的家,哪有不爱自己家的道理。另外,他还信佛,嘴上停下来的档儿,还不忘了念叨着“南无阿弥陀佛”,院里的其他老年人或情愿或不情愿的在单调的“南无阿弥陀佛”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可以想象他们平时生活是何其的单调。
正当老爷爷情到深处,讲得正煽情时,那个年将近百的老奶奶出来了,但是,大家都在专心倾听,大家似乎都忘记这事儿。一声大叫提醒了我们,当我们奔过去时,情况是两个老年人都跌坐在了地板上(明显是没有扶得稳,摔到了)我们都吓呆了,飞奔过去,七手八脚的将他们扶起,确认他们没什么大碍后,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是我们“有幸”见证的“不忍入目”的一幕,然而,我们没能有机会见证的呢?没能有机会出手帮扶的呢?在中国大地上应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祖国青年的一代是不是该为此做点儿什么呢?
在和老人们聊天时我们也没有忘记为他们一些糖果,对于如何处理苹果我们犯了难,因为,我们都没有带水果刀。不得已,去找老板要了,老板上地下的厨房给我们拿了一个盆和一把刀上来,本来为老板的热心所感动,但。当看到实物时,我“无语凝噎”,这东西是一般心理素质的人所不能承受的--小盆上有一层黑色的油质,再看那把刀,刀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铁锈,就像深秋荒野里泛滥的小野菊。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么?作为时代的新一辈我不禁羞愧,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在我们和老人们“聊天”时,旁边还有一个不“合群”的人,坐在一个扶手椅上,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上正在播出的80年代拍的那部《天龙八部》,还不时的傻笑着,张嘴的同时口水就沿着嘴角流了出来,他的嘴就像是一个喷涌的泉口,总有水存在,永不枯竭!值得欣慰的是,他自己知道把不断往外涌的“泉水”输送到扶手椅旁边的塑料红桶里。我剥了一个橘子,准备递给他就了事儿,但是,一个老奶奶说,他的手不好使,我不得不一小片一小片的喂他,为了弄清他是脑袋有问题而导致的痴呆,还是神经有问题而导致的瘫痪。我问他,“你今年多大了啊?”他用很不清晰的口音对我说了一个数字,我当然没有听得清,满脸疑惑,他又用手比划着,“48”,哦,原来只是瘫痪而已,脑袋还好使。我和他聊了起来,通过他的“手语”和旁边老人的翻译,我知道了,“他的家离这儿不远,他女儿和我差不多大······”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不难看得出,他是多么渴望有人能陪陪他,哪怕只是聊一些简单的问题,哪怕只是为他剥一个橘子·······
在他们快吃饭时,我们结束了这次活动,我们快走时,老人们依依不舍,年纪最大的那个老奶奶和87岁的老爷爷潸然泪下,不住的念叨着感谢一类的词语,我们也不舍地以“看到你们还好,我们年轻的一代相当欣慰”一类的词回敬。其实,当时我有些不知所措,很忐忑,我们根本什么都没做,只是尽青年一代的责任,陪他们说说话,喂他们吃点儿东西,在精神上给他们些微的安慰,仅此而已。就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动作”他们都感激涕零到这个程度,可见,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真的很多!,
如果我们年轻的一辈都行起来,在一段时间内挤出一定的时间关心关心如此的弱势群体,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真的不高。有时候,当一个安静的听众就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为他们剥一个水果,倒一杯热水,都能温暖他们的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都有如此的道德水平,难道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还有困难么?
行动起来吧,别让别人看扁了堂堂文明礼仪之邦,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奉献,不吝啬地展示出友爱,积极地互助,我们的社会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关专题: 志愿者服务文化成果展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